第270章 我愿用国公爵位替蓝玉担保!他一定(第3页)

 接着太子朱标又说道,“想要全力往南洋发展北边,瓦剌和鞑靼,却是一大祸害,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陈寒立刻上前去:“回禀殿下,微臣这一次巡视北边从宣府至大同,看到不少情况。 

 也与当地镇守的总兵以及晋王殿下有过商议,提出了一些方案。 

 宣府总兵赵怀德,拟出了一些意见。 

 微臣和晋王殿下也商议过,同样的给出了一些资料, 

 如今刚好拿到这朝堂之上供文武同僚一同商业。” 

 太子朱标道:“陈爱卿讲来!” 

 于是陈寒拿出了宣府赵怀德那里收集整理好的建设边关城镇的资料, 

 以及自己和晋王一同整理的在大同设置边关重镇的资料展了开来,给文武官员以及太子殿下看。 

 一炷香之后。 

 陈寒说道:“殿下以及诸位同僚,此次我前往边关巡视,在宣府便发现宣府总兵赵怀德,在边关设置大市集,供鞑靼人和我汉人共同贸易。 

 边关的贸易是来自鞑靼,以及我内地的商人和谐相处。 

 通过贩卖盐巴,贩卖粮食,贩卖生活日常用品,从边关之外,换来大量的羊毛、羊肉以及马匹, 

 这样的生意十分的红火,在宣府至大同的几百里边关沿线这样的大市场,总共有十来处。 

 虽然市场开放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两边百姓约定俗成,有了非常好的默契。 

 我想,要是能够在边关选举出合适的地点,建设边关重镇。 

 一来是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打开互市贸易; 

 另一方面,以点带面,在边关数百里之地,打造十几座城镇。 

 互相之间,以水泥路面相连通。 

 在整个戈壁形成巨大的城镇群。 

 从而把边关防御,往前推进他个几十里上百里。 

 这不仅可以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更能加强边关的防御。 

 有了互相守望的城镇,又有了水泥路面沟通交通, 

 就算是鞑靼有数万大军南下犯禁,也能迅速反应。 

 同时在宣府和大同之间,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既可以切断鞑靼人骑兵的机动性, 

 又能够为粮草运输,带来巨大的方便。 

 不知诸位同僚,以及殿下意下如何?” 

 兵部尚书秦奎一听陈寒的话,脑袋里边闪出几个人名。 

 他立刻上前说道,“虔国公,你所说的方法似乎与宋代范仲淹评定西夏的计策是一回事。” 

 陈寒点头:“秦部堂果然深谙治兵之道,这的确是曾经范仲淹对西夏的计策。” 

 一说到这个计策,兵部尚书秦逵露出了不赞同的神色:“国公爷,如果您真的对范仲淹制定西夏平定之策有所了解的话,您应该知道,他最后是失败了。 

 不仅败了,还背上了一个耗费民力,无所收获之罪,被贬黜。 

 既然事实已证明,范仲淹当年的评定西夏之策是错误的, 

 您为何还要继续实行呢? 

 如此劳民伤财,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得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够有所效果的计策。 

 是否符合咱们现在大明对鞑靼和瓦剌的情况?” 

 在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除了这些武将们大,家都对范仲淹有所了解。 

 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曾经在北宋的边关与西夏对峙过。 

 当年范仲淹就打算用筑城寨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往西夏的腹地推进, 

 想借此把城镇连成城墙,从而抵御西夏骑兵的推进。 

 但后来发现劳民伤财,耗费颇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让范仲淹背上了不少骂名。 

 陈寒现在又重启这一政策,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所以官员们都不理解,甚至连太子朱标此时也犯了难。 

 如果历史已经证明了范仲淹的计策是错的,大明重新走这条老路子,那还不是错上加错吗? 

 朱标问道,“既然虔国公你再次重提旧策,应当有所改变,说出来让大家斟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