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朱元璋郁闷啊!别的太子恨不得早点

 第271章 朱元璋郁闷啊!别的太子恨不得早点登基,太子朱标偏偏不皇位 

 陈寒也没有打算狡辩,当年范仲淹平定西夏的计策是实行了,也实行了好几年,效果很好,但并没有彻底消灭西夏,所以才会认定这是错误的。 

 但陈寒并不这么认为,于是他解释起来。 

 “当年范仲淹平定西夏之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并不见得是他的计策有问题, 

 而是宋朝当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等待范仲淹计策成功。 

 范仲淹的计策是以十年为准绳计量,他希望用堆城寨在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 

 但是北宋当局却希望能与西夏一决雌雄。 

 当时的北宋内部纷争不断,文武不齐心,他又是改革派。 

 说白了不是西夏当时强大,而是范仲淹是改革派,他动了太多权贵的利益。 

 那些权贵不希望范仲淹继续在那个位置上待着,没有了范仲淹在背后大力支持,西北平定西夏的计策也就随之瓦解。 

 当年范仲淹评定西北的计策是对的,最终失败,也不是因为外敌太过强大,而是北宋内部起火。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范仲淹能够强行往西夏腹地推进了上百里,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今我大明改革已经成功,我想诸位同僚都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 

 就像刚才赵部堂和宋部堂说的那样,在吏治方面,有考成法的督促官员们恪尽职责、不敢懈怠; 

 赵部堂所言,我大明今年的赋税收入达到了两千八百万两之巨, 

 官员们的俸禄提高,海内升平,有着强大的基础来支撑,我大明在北边用兵,也有强大的凝聚力来保证北边建设城镇不会半途而废。 

 如今大明想要专心发展南边,要专心经营岭南,要专心经营海洋贸易,进一步的稳定西北、东北以及瓦剌、鞑靼就必须得稳扎稳打,不能多线开战。 

 所以执行以城镇为基础一步一步蚕食掉鞑靼的国土的计策是对的,这个方向没有错, 

 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而在执行的时候,宣府总兵赵怀德在边关开通互市贸易,建设零散的市场便能够吸引鞑靼商人和内地商人共同贸易已经证实, 

 在鞑靼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每个部落都对大明敌对, 

 他们的百姓也热切期望和平,以此为契机,瓦解鞑靼内部的部族,拉一批踩一批,即便有些部族对大明怀有敌意, 

 晋王、谷王、肃王、庆王他们所率的兵马,也可以轮番抵御他们。 

 一方面练兵另一方面发展贸易,我想才是真正治理西北的良策,不知诸位同僚有何感想?” 

 陈寒解释完了之后,大家也都清楚,就如同陈寒说的那样。 

 当年的范仲淹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范仲淹制定的计策有问题,反而他的计策非常的高明。 

 他在抵抗西夏的党项族的时候,把边关的城寨进行修缮,形成城镇,串联起来形成强大的堡垒,对西夏进行倒逼,这个政策是相当正确的。 

 而且当初的范仲淹手上仅有一两万人,可是他分成了好几部。 

 这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训练。 

 哪里有西夏人进攻,除了遵守本地的这一部分兵力进行抵御,其他的兵力也可以轮番支援,互为犄角。 

 而在城镇内部呢,又发展双边贸易,让两国民众可以互买互卖,促进交易。 

 此消彼长,令西夏防不胜防。 

 最后这项政策被废掉,还是因为范仲淹进行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他的改革得罪了大批的权贵,这些权贵通过内部把范仲淹给赶下了台,所以才导致他的推进政策失败。 

 这不是范仲淹的政策有问题,而是北宋内部,官场争斗导致。 

 陈寒现在重新启用这项政策,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政策的好处。 

 盲目的穷兵黩武与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争斗,是没有意思的。 

 反而是步步为营,逼得游牧民族不得不和农耕民族合作才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当初的北宋只占领中原的一部分,兵力太少,国力又不强,内部官员心又不齐,当然得失败。 

 可如今的大明不一样,大明现在广有四海,改革又成功了,国力蒸蒸日上,百官同心协力,与当初的北宋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当然可以实行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