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富明

 救治伤兵,安置俘虏,搜罗马匹…… 

 这些都不需要李青去做,他只是喝喝茶,偶尔去城头上走走看看,顺便了解一下边镇防务。 

 接着,宣府、延绥、辽东的援军陆续回防,皇帝陛下亲口允诺会将奖赏落实到位,将士们自然不疑有他。 

 天子一言九鼎,历来皇帝的信用都深入人心,因为没哪个皇帝会做出自砸招牌的蠢事。 

 说实话,五百万两朝廷很轻松就能拿出来,可五百万两真不是小数字了,李青都可以想象到杨廷和及诸多大佬那跳脚的场面了。 

 “真全让户部出?” 

 “当然,国库有钱,有很多钱。”朱厚照哼哼道,“从太宗时便开海通商了,虽说在永乐朝没攒下什么家底,可从仁宣开始财政就稳步上涨……历经七朝下来,府库的存银多到你无法想象。” 

 李青知道这近百年来白银的流入非常可观,然,大明的各种花销也不小,藩王宗室的俸禄,府衙修缮,官员俸禄,治水修路,赈灾架桥,军队支出,器械维护…… 

 花费不可谓不大。 

 “有多少?”李青好奇问。 

 “你不妨猜猜。” 

 “两千万两?”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朱厚照撇了撇嘴,傲然道,“往大了猜!” 

 “三千万?” 

 “去年盘账,国库存银四千七百八十六万余两,不包含珍珠、玛瑙、玉石……,就只是单纯的存银,粮食也不计算在内。”朱厚照嘿嘿道,“当然,也不包括内帑。” 

 内帑是皇帝的小金库,历任皇帝都多少会往小金库倒腾一部分财富,这是常规操作。 

 诚然,国库也是皇帝的,可文官最爱扯皮,且有时候,有些花销也上不了台面,皇帝也不愿看人脸色。 

 就好比男人明明是一家之主,却还要藏私房钱。 

 “内帑有多少?” 

 “你问这个干甚?”朱厚照警觉起来。 

 “……”李青没好气道,“我还能去偷不成?” 

 朱厚照左右瞧了瞧,压低声音道: 

 “一千三百余万,是父皇退位前,为防止我花钱看人脸色,特意转移过来的,我一文没舍得动。” 

 李青惊喜的同时,也有些惊诧:“宫廷用度户部也兜底?” 

 “你未免把他们想得太好了吧?”朱厚照无语。 

 “那钱从何来?” 

 “简单,印宝钞啊!”朱厚照理所当然的说,“大明工商业鼎盛,之前超发的宝钞又进行了大量回收,再死憋着不新发宝钞,就是逼着百姓用白银交易了,事实上,现在民间交易都开始大规模使用白银了。” 

 怕李青说他,朱厚照忙解释:“印钞真不多,也就近些年才开始,每年折合成白银不过两百万两,以大明如今的商业、人口,一年发这么点宝钞,经不起一点浪花。” 

 顿了顿,“金陵李家一年的净利润都不止这么点,输送到整个大明,又有何打紧?” 

 朱厚照道:“当然了,再算上大量的铜钱,一年下放的货币总额有三百万两之多,可大明人口还在上涨,都快奔着两万万大关去了,以及工商业日益增长的趋势……虽说白银大量流入,货币仍有些紧张,这真不是我胡说,是有依据的,不信回去后你可以问杨廷和。” 

 李青沉吟不语,思考这其中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