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藏富于民,科学发展!(第2页)

 如果按照每家每户3人来计算,一年一户农民人家的收入是180块钱。


 这180块钱可是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收入。


 拿东南最发达地区的上沪来说,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每个月薪资都有25块钱,金融领域的工作者能有50块钱以上的收入。


 可这每户180块钱的收入已经较8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当然这180块钱还是最差的情况,如果家里有人去本地工厂上班,那么这家的收入将会有300多块钱,甚至400块钱。


 除了种植粮食以外,部分小农户还会选择养殖鸡鸭鹅,大农户会选择养殖牛羊,这也是增加收入的举措。


 因为帝国领土的急剧扩张,大量优质耕地被帝国控制,帝国每年生产的粮食根本吃不完,现在粮食的价格还不如建武34年的贵。


 俗话说米贱伤农,低廉的粮食价格让农户赚不了什么价格,许多农户拥有90多亩的土地,但获得的收益大概相当于15年前的40亩,基本上是对半折。


 更别提现在的高产种子和机械化种植的推广,更是打压了粮食价格。


 为了保证农民、农场主的收益,大明帝国也是对农户有补贴,确保农户的收入不会低于一般工人的收入。


 “陛下粮食价格又降了,现在1块钱能买60多斤大米,以前一块钱才能买30斤。”


 “我们要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百姓财富就得继续降低税率。”


 “可以说现在生活在我们大明帝国的百姓绝对是5千年来最幸福的一群人,粮食价格比盛唐还低数倍。”


 “所有人不必为了明日的午饭而操劳,所有人都有土地,只要勤劳就真能致富,就算不想奋斗也能在街道上免费领取食物。”


 “我感觉这才是人该过的日子!”


 秘书长杨子卿向朱铭轩感慨道。


 “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是朝廷现在的政策。”


 “民富而国强,朕是想要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充实下层的财富,以免日后有了危机不至于让中下层破产。”


 “现在让百姓富起来也是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朕想我们不能老指望后人智慧,朕得多给后人留下财富,让下层有抗风险能力。”


 “谁知道以后会怎么发展,只能打牢根基赢得民心!”


 朱铭轩重申了一下他的观点,在战争结束后大明帝国就得休养生息,好好的把战争获得的财富进行转化。


 继续改善帝国财富的分配制度,能够让所有人吃上帝国发展的时代红利。


 本届的内阁成员、两院议员多是中下层出身,对于同阶层的百姓非常的友好,真能够为民谋福祉,兑现选举承诺。


 “陛下,这次还是微服私访?”


 “嗯!微服私访深入基层,朕发现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镇化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百姓涌入了大城市而脱离了乡村,朕不想50年以后这些乡村变的死气沉沉,涌入城市的百姓买不起房子!”


 “50年?陛下您看的真长远,您能够领导我们再奋斗100年,只要您掌管大权那事情就不会发生!”


 “哈哈哈,杨子卿有些事情并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我们只能缓解,这是个大趋势,是工业化的必然事件!朕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缓解日后百姓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