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耿仲明:逆流而上的双面人生
一、早年从军
耿仲明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后金兴起之初便投降了后金,并在那里担任了千总一职。不过,耿仲明并未久留于此,而是率领辽民投奔了明朝的皮岛,加入了总兵毛文龙的麾下。毛文龙非常赏识耿仲明,不仅收他为养孙,还赐名为“有杰”,并让他掌管军中的财务及贸易事务。耿仲明身材魁梧,皮肤黝黑,但手掌却异常白皙,这让他在军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以勇猛善战着称,同时为人豪爽且机智狡猾,深受毛文龙的信任和倚重。
然而,毛文龙的命运在崇祯二年(1629年)发生了转折,他被督师蓟辽的袁崇焕所杀。毛文龙死后,耿仲明对新任总兵陈继盛并不服气,于是选择离开皮岛,转投登莱巡抚孙元化帐下。在孙元化的麾下,耿仲明与孔有德共事,两人关系密切,孙元化任命耿仲明为中军参将。
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皮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总兵黄龙镇守皮岛,他的部将李梅私下勾结外敌,从事走私活动。事情败露后,黄龙将李梅逮捕入狱。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也在皮岛上任职都司,他借着为士兵们讨要军饷的机会,带领手下士兵包围了黄龙的衙门。耿仲裕强迫黄龙交出李梅,并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虐待,打断了他的腿,割掉了耳朵和鼻子,企图置黄龙于死地,幸亏其他将领及时阻止,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不久后,黄龙在另一位将领尚可喜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权力,并下令抓捕了耿仲裕。随后,黄龙上书朝廷,请求追究耿仲明的责任。与此同时,孙元化也向朝廷呈上了奏折,控诉黄龙贪污军饷,指责正是黄龙的贪腐才导致了此次兵变的发生。此事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关注,他派遣使者前来调查此事,试图查明真相。
后来,明朝大臣杨嗣昌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起事件实际上是孙元化与黄龙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整个事件不仅揭示了明朝末年地方官员间的矛盾和腐败现象,同时也暴露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耿仲明及其弟弟耿仲裕的行为,虽然出于个人恩怨,但也反映了当时军中普遍存在的混乱状态。
二、作乱登州
崇祯四年(1631年)的冬天,孔有德等将领奉命出兵抵御后金,但在行军途中却发生了吴桥兵变。孔有德率领军队返回山东,意图攻打登州。起初,孔有德希望能够得到明朝政府的安抚,孙元化作为登莱巡抚,主张采取安抚政策,命令耿仲明前往城外的教场进行安抚工作。
按照计划,孙元化希望将城外教场居住的辽兵家眷迁入城内,以便腾出空间供步兵使用。然而,登州的士绅阶层对辽人持有歧视态度,拒绝让辽人及其家属进城。这种歧视性行为引发了辽兵的不满,据传士绅甚至对城内的辽兵进行了搜剿和杀害。在这种背景下,耿仲明利用了辽东同乡的情感纽带,充当了孔有德的内应,于翌年的正月初三献出了登州城。孔有德占据登州后,自立为元帅,并任命耿仲明为总兵官。同时,耿仲明还杀害了驻守登州的总兵黄龙的家眷。
随后,孔有德继续率军攻打莱州,留下耿仲明镇守登州。耿仲明在此期间多次击退了前来进攻的官军。天津的裨将孙应龙声称与耿仲明有着深厚的友谊,甚至可以劝说耿仲明捉拿孔有德归降。天津巡抚郑宗周听信了孙应龙的话,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派遣孙应龙率领两千人从海上前往登州,意图离间耿仲明与孔有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