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清朝名臣萨载:从苏州织造到两江总督的治水生涯(第2页)

 两年后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东巡至江南地区,萨载借此机会觐见皇帝,并被任命为江南河道总督。随后,乾隆帝命令萨载与高晋一起考察黄河入海口的淤沙情况。萨载先行到达现场进行勘查,并向皇帝汇报了详细的情况:“黄河入海口原本位于王家港一带,自雍正年间以来,由于泥沙堆积形成了长达四十余里的淤滩;南岸形成了新的淤积点如新淤尖、尖头洋等,北岸则有二泓、三泓、四泓等地形。其中,二泓和四泓宽约二十余丈,涨潮时水深可达二到三丈;而三泓宽度超过四十丈,涨潮时水深甚至达到三四丈。然而,由于长期的淤积作用,河底高低不平,且河岸线逐渐远离原位置,给治理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这样的自然挑战,乾隆帝也表示理解,认为这是自然形成的态势,难以通过人力彻底改变。

 尽管如此,萨载并未放弃努力。他与高晋共同提出建议,在清口东、西两侧修建平城台,并在陶庄附近新开一条引河以疏导水流。同年夏天,当运河及骆马湖水位上涨时,萨载亲自指挥地方官员加强防护措施,确保安全度过汛期。这一系列举措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赞赏,称其处理得当。

 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陶庄引河工程顺利完工。乾隆帝对此非常满意,指出自己多次南巡期间都曾担忧黄河流入清口会造成倒灌现象,希望能引导河水流向陶庄北部。过去历任河道官员中没有人能够成功实施这项计划,但萨载却做到了。乾隆帝称赞道:“从此以后,黄河离清口更远了,既避免了倒灌的风险,又有利于利用清水冲刷沉积物,这实在是整个黄河治理中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因此,萨载被授予骑都尉世职作为奖励。

 同年冬天,萨载继续关注新河的情况并向皇帝报告说:“新挖掘的河道首尾宽度不一致,请允许我们在北侧沿水流方向开凿沟槽,并适当保留一些土格结构,待来年春汛时让水流自然冲刷,从而使得整条河道更加均匀宽阔。”他还附上了详细的图纸说明,乾隆帝审阅后注意到北岸出现了新的淤积迹象,担心这会导致水流偏向南岸,于是特别指示萨载要尽快采取措施清理这些障碍。

 接下来的一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萨载再次上奏:“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冲刷,高家马头的新淤积区域已经变得较为宽敞且加深;至于彭家马头处先前用柴枕和土堆筑成的临时堤坝,现在可以在滩地上开挖沟渠,等待下次洪水来临时进一步疏通。”不久之后,萨载还短暂担任了两江总督一职。

 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萨载针对拦黄坝外旧河道露出的新淤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构筑束水堤以保护新开辟的河道。同时,他也正式接任两江总督之职。此前,高晋曾上报说中河口门因淤塞严重需考虑迁移至下游李家庄,但乾隆帝要求萨载对此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决定。最终,萨载提议将清口东、西两侧原有的大坝迁移到惠济祠前方的位置,这一方案获得了皇帝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