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清朝名臣萨载:从苏州织造到两江总督的治水生涯(第3页)
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间,清朝在治理黄河与运河方面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与挑战。面对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易泛滥的问题,大学士阿桂上奏建议拓宽河道,增设闸坝,修复旧堤,并增筑新堤,这些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采纳。随后,黄河在郭家渡决口,乾隆帝迅速调派萨载与河道总督陈辉祖前往督护,通过开闸放水、展宽河道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汛情,并对受灾地区进行了及时抚恤。
这一时期,乾隆帝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不仅亲临高堰视察洪泽湖工程,还指示加固石工,提升防洪能力。萨载在治理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和务实精神,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如提出分期修筑工程、谨慎选择开闸放水时机等,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此外,乾隆帝还关注运河的畅通与安全,对山东巡抚国泰提出的运河积淤问题,萨载通过勘查提出科学解决方案,避免了无谓的水患。同时,他还积极疏通泗州、铜山等地的河道,增强了水系的整体排水能力。
乾隆四十八年,随着河南青龙冈工程的完工,黄河顺利归故道,流势平稳,标志着这一时期水利治理工作的显着成效。乾隆帝对萨载等人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亲自部署后续的城市迁建与配套设施完善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治理成果。
三、入祀贤良祠
乾隆四十九年,江西巡抚郝硕因贪污被查入狱,乾隆帝问责两江总督萨载未及时上奏弹劾,遂将其交吏部议处,虽罢免官职但留任,并罚扣三年养廉银以示惩戒。次年,漕船北行因中河浅阻延误至天津,乾隆帝再次责备萨载在治理中河时未建闸蓄水,导致水势难控,加之清口东西坝蓄水管理不善,运道受阻。因此,萨载被降三品顶戴以示严惩。然而,乾隆五十一年,萨载因足疾请辞,乾隆帝念其过往功绩,特遣太医诊治并官复原职,但不久萨载病逝,乾隆帝追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号诚恪,并祀于贤良祠,以示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