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216章、举国的“抄家”(第2页)

 又喊来了王锡爵和陈蕖:“能任事,能操劳的,不吝褒赏。勤职奖廉银,地方上给足便是!即便地方上有再多阻碍,宗旨只有一条:为朝廷办事,朕就不会亏待!”

 也许接下来的三年里,地方士绅在厉行优免之余将会十分坚决地断了什么孝敬。也许地方存留下来的银子满足不了地方官吏的胃口。也许他们要拿着比以前实际上更少的钱干着更多的事,还要面临诸多不合作与推脱。

 但这就是改革会遇到的问题。

 风气改变过来,就是不容易的。

 变动过快是不好,但是安安稳稳地、流动不足也不好。

 不论如何,皇帝对于这一批请辞的态度是:都允了。

 然后反手颁下旨意:明年开恩科,明年乡试各省都加一些正榜名额。

 说不定后年会试还要增加取士数量。

 “不加赋税,朝廷冗官,养士如此之多,钱粮从何而来?”

 国子监的监生正处于“身份变动”的时间。

 太学即将开学,他们当中优秀的那批,是直接转入大学苑。

 他们本就是各地遴选呈贡,倒不必经过考选。

 但现在他们也在议论他们的将来,毕竟恩科、乡试正榜名额增加、官位增多,对他们的前程都有影响。

 上了车的就想被门焊死,稀缺才有价值。

 “厉行优免,自然是取自官绅之家。”

 这一伙议论的几个人没有提到商税。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能把生意做大的商户,岂是大多是“儒商”之家或者“儒商之族”。

 科举、联姻……既然有钱财,终究是比普通小民要容易一些的。

 从天下官绅之家“开源”,再养着更多的官员,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够他们讨论的了。

 但有一点:已经有官身的,恐怕会有不少人不愿看到权柄被摊薄、不愿有更多人涌入这名利场。

 其中又分为进士出身的、举人出身的……各有各的小算盘。

 “但他们又各有顾忌。”

 枢密院里,朱常洛又来了一出四世同堂之后,对回到京城述职之后即将再回去的梅国祯、邢阶、彭国光、吕兆熊四人说话。

 “无需把这个问题放到整个大明来看,要放到一个个具体的府州县、一个省一个部衙来看。每一处,最终都只是数十人百来人的小江湖罢了,重要人物就那么一些。或者他们会以为能遥相呼应,但实则又各成一军,无非各个击破罢了。”

 之所以对这些右都督说这些,是要他们凭借仍然在身的文职身份,至少先稳住各个边陲。

 这几个人也是第一回见皇帝,和李化龙当初的感受没什么不同。

 皇帝说话很直接,指出的要害很准。

 朱常洛看着他们:“如今便如攻坚。有些人认为固守之后定有变化,或者是后继乏力,或者是粮草不济,或者是他处有援军。分割开来,官是官民是民,文是文武是武。边陲没有变故,就不会有外忧引发内患。”

 “……臣等谨记。”

 皇帝自然是要求他们固守好九边及西南,不让大明陷入对外的征战。

 最主要的精力,一定要用在把内部的财计理顺,让新的中枢衙署体系能够稳定地管理着大明地方,有远比之前多的财计收入,能够供养着更加庞大的大明文武,明火执仗地压制着“小民”当中的在野士绅:把该交的都交了!

 至于他们,如果觉得这种固守等不到转败为胜的那一天了,那就只能“投降”,只能通过出仕为官加入对方来改变完全被管理、被征缴的地位。

 “三年!”朱常洛看着他们说道,“就三年。再有三年,大明必定要从如今这种局面之中摆脱。武可进取,文能图治。父皇如今是有心了,却再无力励精图治,这重担就在我们君臣身上。卿等在边陲,自知外族环伺。若神州力弱之时,不免有陆沉之危。如今唯有刮骨疗毒,才能再次震慑寰宇!数征虽胜,焉知外族枭雄没有窥见大明实已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