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216章、举国的“抄家”(第3页)

 他在武英殿之中对着前军之外另外四军的右都督作揖,是皇帝的托付之重。

 四个人适应着身份的改变,也知道在皇帝心目当中,枢密院才是最后镇压一切的凭恃。

 这里是朝中之朝,他们是重臣之中的近臣。

 要么皇帝要做的事情成了,他们从此地位超然。

 要么皇帝最终退让了,回到过去,他们被当做“佞臣”而清算。

 身份是皇帝给的,结局却是别人推的。

 就好比当初的张江陵。

 谋国未成身先死,那个如今像是露出了悔意的太上皇帝当初又有几分想护住他的功业和身后名、家小的心思呢?

 现在,邢阶四人当然知道皇帝恩赦了张居正的儿子们,知道皇帝此刻无比坚决。

 他们也可以怕事、请辞。

 他们还可以选择试一试。

 望着弯腰作揖的年轻皇帝,官场浮沉多年的他们终究是多了一份家国之心。

 至少之前虽然交道不深、彼此之间算是不够了

解,但皇帝愿意先给他们这份信重,愿意相信他们。

 “臣愿为陛下分忧!”

 京营之中,是今年的较技。

 不在漕运时间,陈璘和王承勋也来了。

 左军左都督王承勋、前军左都督陈璘、后军左都督萧如薰、右军左都督刘綎,他们下个月就要从中各挑三千,作为他们分驻各方的标兵营。

 养心殿那边,刘若愚带着内书房安排在这里的两个小太监统计着各地给皇长子降世而呈上的“贺表”。

 这以奏本而呈上的贺表里面,是各地向皇帝禀明的数字。

 泰昌二年尚未完全结束,也不是所有地方的贺表都到了,但至少初步的数字有了个大概。

 暂时设于文楼的御书房里,新到任的“书相”朱赓则要整理各地的题本,其中也有回复给施政院的题本,上报着今年开始之后“应征”和“应解”的赋税数目。

 他感觉有些眼花,比对他昔年在礼部、吏部时听户部说的,总感觉数目相差有点多。

 统计还没有完成,但最终都会汇聚到朱常洛这里来。

 “比对出来了?”

 夜里,他问田义和陈矩。

 “退赃部分,几乎平均抵得上各地往年五年赋税。”田义说的是奏本数据。

 “厉行优免后,大抵能多收四到六成。”陈矩说的是题本数据。

 他们的语气都很凝重,因为地方上好像“太积极”了一些。

 这意味着,大明恐怕在今年一次性收上来一千大几百万两银子,虽然随后还要根据贺表之中所列的今后三年开支存留许多在地方。

 而从今年开始,大明赋税也应该稳定地上涨到田赋四千万石以上。哪怕不去搞什么厉行商税,岁入实银也该在五百万两以上。

 既是刮人钱财,又是断人钱财。

 这样的“成绩单”,让田义和陈矩很忧虑:像是一次举国的抄家,只不过没抄彻底而已。

 钱多得令人害怕。他们相信,就算是爱财的太上皇帝也会感到害怕。

 朱常洛却只是点着头:“先收上来再说!”

 然后就吩咐:“仍如去年,把京营较技的犒赏银子先准备好。”

 两人心忧不已地去准备了,朱常洛心里却有数。

 无非缺乏对比罢了。

 历来如此,就显得如今特别“恐怖”吗?

 不,整个大明,在这尚未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的世界,她真正的国力凭什么只是岁入田赋四千多万石粮、不到千万两银子?

 本来就该让整个朝堂都开开眼!

 哪个当官的不喜欢宽裕的财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