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搞钱难,花钱也难(第3页)
说罢看着杨一魁:“工部该就诸省府州水利、路桥事给出规划,派员指导。”
杨一魁头皮发麻:“陛下,工部只四司……”
“添官。”朱常洛又是这个说法,“现在不是愁钱粮太多,不知如何花用吗?”
杨一魁一时无语,然后又心头一热:有了钱,紫禁城外朝改建、举国路桥水利。难不成除了枢密院,工部竟然是这一次最大的赢家?
大明是这个样子的,朝廷只是大体通过定额赋税、人事等控制着整个大明,而地方上其实处于半自治的状态。
现在皇帝似乎要通过一房四院的体系更多干预地方治理了。
枢密院就不说,五府改制、管全国驿站。
鉴察院那边本身就抚按监察天下,如今又多了学籍监察御史考察士绅。
进贤院则要通过每年都会有的太学考选及原本的吏部、礼部加速整个官场人员流动。
施政院这边本身已经有财计方面的政令,如今又多出一个工部以水利和路桥为抓手深入地方的触角。
即便是御书房,也有一个地方四品以上需要先去通政学苑进修的权柄。
定下了这个大方针,接下来就到了王承勋所说的漕军改制。
“水陆驿、递运所、漕军,这都是一体的,无非为国运人、运武、运消息。”朱常洛说着,“枢密院那边在研究,施政院这边,则要根据漕河这两年的数据,把钞关也考虑在内,研究出一个
法子来。总体而言,漕运部分水上可效仿昌明遮洋行,陆上部分也一样。免却地方百姓解运到水次仓的苦处,陆上也促进地方路网的使用,维护。”
信息量很大,许多东西需要让他们更理解其中关键。
但随后的商讨之中,大家至少确认了一点:皇帝是要用这笔钱为将来做准备的。
包含了如何促进商业之后多收商税,包含如何改善大明交通状况降低将来的行政成本和要用兵的情况下后勤转运的成本。
王锡爵本以为把张居正没做完的事做了,就算是很了不起的新政了。
清丈一次田土,精简一下地方科则,严格要求考成……
但皇帝的思路不太一样,一边添官加俸,一边厉行优免;一边鼓励工商,一边厉行商税;一边休养生息,一边又积极为将来开疆拓土做准备……
朱常洛和他们聊得也很累。
尽管王锡爵已经算是有积极性改变的,但他们过去接受的教育、一生阅历固化下来的视野,很多东西都需要朱常洛去讲解。
朱常洛自己同样累。
如今的商税,钞关和市舶只能算是粗略的过路费,坐店契税也只是按店面收着类似“保护费”的定额。
想根据营业额什么的收?执行不了。
过路费和保护费,是这样就这样吧。
至少路桥修好了,行商和工商方面鼓励一下,做这些的更多了,总能多收一些。
当然了,对于朱常洛来说,最有效的自然是自己把贸易这一块搞起来。
他手上的银子还不够多,而且还得先用出去。
如今还远远没到控制了足够多银两和铜钱、能对货币什么的动手的那一天。
而诸多贸易之中,最能节余大量白银的是海贸,朱常洛现在还只是通过昌明遮洋行在最边缘探一探。
但可以开始着手了。
今年“搜刮”上来这么多,地方上总有不少人该认清现实,“穷”则思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