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大明学科建设(第3页)
只要儒门地位不变,孔尚贤疯了心才会跳出来。
朱国祚则率先点头:“今日听得陛下分解,豁然开朗。如此一来,礼部管着天下僧道,其实也合乎学问大道。”
他是皇帝亲自拔擢、前途无量的人,而且迅速从礼部职责上找到了好理由。
连如今生命力依旧旺盛的道门、佛门学问都被拢括到了这个体系下,对儒门来说有什么坏处?
反倒是天下僧道听闻之后会心中不安。
申时行本以为皇帝设太常寺、说出了尊崇文教是因为文教有用这样的话之后,在太常寺要强调的只是学以致用。
现在皇帝却拿出了更具体的方向,这让申时行依旧思索着其中的变化。
眼看皇帝望了过来,申时行开口回答:“臣虽忝任太常,但于学问上远逊于诸位学士。陛下,若是这样做,将来是不是还会再效古法,分科取士?”
“能不能到那一步,当然还是看诸多学科里有没有杰出干臣。至少,百家苑是个尝试。在百家苑有成之前,科举又何必去动它?”
朱常洛的答案让申时行为之松了一口气,怕就怕一下变得太多。
但他还是
继续谨慎地问了问其他四个在场的太常学士。
四个人当中,三个心学,只有方学渐一个更重理学。三个心学里,李贽和焦竑还都是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泰州学派,他们都是讲究“致用”的。皇帝的主张,对他们的胃口。百家苑更偏重实用杂学,当然会让更多往日不得出头的偏才有一席之地。
吕坤也只是略有失落,太常寺不是一个大儒群集、可以相得益彰专研大道的场所。皇帝要采取的方式,在他看来有取巧之嫌,失了根本。
而方学渐就有些不同了。
首先他师从耿定向,是前年被问罪的耿定力的亲哥哥。
另外他随有心学之中王门的背景,但现在更趋向于用理学调和心学。
其实从这辟庸殿中各个大儒的学术主张来看,如今的儒学本身分歧就很多,方学渐本人目前正致力于调和这种分歧,希望找到属于他的“大一统理论”。
因此他就说道:“臣以为,分得越细,分歧越多。陛下固然力图实用,但只怕主干不存,乱说纷纷,最终反倒失而不得。”
“若如此,罪在朕躬。”朱常洛不以为意,“天下大儒,也不是尽数应征而至。儒学传承这么久,朕对学问大道的信心很足。朕以为,兼收并蓄、积极经世济民,这才是儒门立身之本。”
方学渐沉默了一会,随后弯了弯腰:“臣领会了。”
他也没有离开。
太常学士里,心学已经大半边,也不能全无理学的身影。
他都只算半个。
既然皇帝已经决意这么去做了,在朝调和,比在野坐守要有用。
只他一个还不够。
方学渐打定主意,要去信一些挚友,说明情况,让他们不要隐而不出。
心学本就很乱了。还分出许多学科,一定更乱。
朱常洛只把麻烦丢给他们,对于他来说,学问流派乱起来似乎更方便地方上的士绅战队,找借口开辟新的战场,试图营造什么“动摇国本”的局面。
反正他只用先把私货塞进去,先借学问大道的探索为一些人铺一条道路出来。
他相信偌大的华夏,绝不缺人才。
只不过以前悉数以儒学经义取士,其他杂学方面有专才的,埋没得太多。
譬如说……朱常洛已经意外地看到太学小学苑的名单之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