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227章 錾活(第3页)

 不管陆怀谨做什么,清慎基本都能跟上他的思路。

 甚至,还能偶尔给出些提点。

 “比如说这一处……”

 清慎教着教着,还带出了一个新的技艺来:“錾(zàn)刻,见过的吧?也挺有意思的。”

 錾刻,就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作为汉族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

 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这种技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陆怀谨倒是见过,但没亲自上过手。

 “嗯,我在錾刻里,又发现和竹刻有些相似的一些技艺……”

 清慎在做竹刻的时候,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

 沉迷于技艺,却又不完全与世隔绝。

 陆怀谨感觉这样的状态,正是他一直所追求的。

 有关于錾刻的技艺,陆怀谨听得很是认真。

 因为他目前来说,确实还未曾接触过相关的工艺。

 见他确实不知道,清慎顿时就来了精神。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

 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打制工件的金属板材,调制固定工件的专用胶料、配制焊药、摹绘图案。

 清慎一边做着竹刻,一边给陆怀谨讲解着:“錾刻工艺的核心是【錾活】。”

 操作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样的成套錾子,这些錾子都是自制的,是用工具钢或弹簧钢打制的。

 钢料过火后先锤打成长约1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的枣核形坯子,之后将其前端锤打、错磨出所需要的形状。

 再经焠火处理,并在油石上反复打磨、调试,使之合用。

 最常用的錾子有大小不等的勾錾、直口錾、双线錾、发丝錾、半圆錾、方踩錾、半圆踩錾、鱼鳞錾、鱼眼錾、豆粒錾、沙地錾、尖錾、脱錾、抢錾等十多种。

 另外,还要根据加工对象不同,随手打制一些其他种类的錾子。

 錾刻时,必需将加工对象固定于胶板上,方可进行操作。

 胶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

 使用时将胶烤软,铜银等工件过火后即可贴附其上,冷却后方可进行錾刻,取下时只需加热便能脱开。

 板料的制备无论是金银还是铜板,传统操作中,都是把碎料装入坩埚,熔化中去除杂质铸为坨锭,而后反复过火,用锤锤打,成为合适的板料。

 錾活用的板料薄厚,依作品的大小而确定,最常用的厚度是在2—0.5毫米。

 过厚的板材使用中往下踩和往上抬都有困难,太薄则容易錾漏。

 这些内容,陆怀谨以前确实未曾接触过。

 他一边听着清慎讲解,一边在脑海中慢慢思忖着。

 原本,清慎都已经说到焊药的配制及使用了,但回过头来,看到陆怀谨一知半解的样子,又忍不住笑了。


 “罢了,倒是我扯远了些。”

 他要说的,原是他所练习的竹刻,也在一些技法上,和錾刻有些相似。

 陆怀谨仔细地看着,点了点头:“确实,你这一处的花纹,就有錾刻的痕迹。”

 不仅仅是使用刻刀去雕,去削,还会用力地往下按出图案来。

 这也是雕琢的一种方式,陆怀谨陷入了沉思。

 “回头,我喊人做一下錾刻,让你跟着学一学,看一看。”清慎说着,抹了把汗,站起身来:“来,你且试试,不必做太难,就做简单些的摆件就行。”

 他主要是,想更清晰地看一看,陆怀谨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