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237章 拜师仪式(第2页)

 然后徒弟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向老师作揖磕头行拜师礼。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

 师傅才叫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下手活儿。

 以后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

 学徒期间,师傅对徒弟管教很严。

 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锯跑了线,砍斧过了头,脾气坏的老师完全不会留手,常常会劈脸给徒弟一巴掌。

 甚至,有的门生贴上就直接写明了,老师失手打伤了徒弟,出事不许计较。

 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才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

 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

 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

 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

 有些甚至十不存一,勉强混个温饱罢了。

 毕竟,这给多少,全凭师傅良心。

 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

 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

 万事开头难,徒弟技术真的过硬,才可能成功。

 而如果徒弟技术马马虎虎,那么他的木匠事业可能也就此夭折了。

 毕竟在过去,木匠是流动小作坊式的自由劳动者,走村串乡为雇主服务,为在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特别重视个人在民众中的名声。

 他们对雇主非常负责,工作尽心。

 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道德和行业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借重雇主的口碑。

 因此,有些徒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在出徒后会选择第一条路,继续留在师傅那里做两年。

 在这两年,师傅会自徒弟发工钱,但是工钱一般很少。

 实际上,这两年还是学徒,一直把全部手艺学熟学精之后再出师。

 学满五年离开师傅,就可以说是真正的木匠了,不过离师傅还是有些差距。

 有句俗话说“木匠好学,斜眼难凿”。

 学木工技术,关键是凿眼。

 所以师傅们都会留一手,很少将凿眼的技术传于徒弟。

 民间有“祖传木匠本领高”的说法,就是说凿眼的功夫代代相传。

 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木匠大师,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慢慢摸索。

 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干到老学到老的。

 像赵立书这般,既亲自带着教习技艺,又会逐一安排以后的出路的师傅,那真是百里挑一。

 更别说,他眼前就有一个大师兄,陆怀谨技艺高超,还愿意教,乐意带他们。

 如葛超他们这般,带出来后,直接就能接活。

 那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越过了各种繁琐的过程,直接跳过了很多麻烦。

 这对于普通的小学徒来说,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也因此,看着郭家豪杨俊俊他们恭敬地在赵立书面前跪下来,一人一杯敬师茶,亲自奉上的时候,现场很多人都流露出了羡慕的眼神。

 他们这些人里面,有不少都是一天一天熬过来的。

 看到像杨俊俊他们这么轻松,如此容易,就能拜得这么好的师傅,拥有这么好的师

兄,真是羡慕得紧。

 可惜啊,这是他们羡慕不来的。

 “在行礼之前,为师有几句话想叮嘱一二。”赵立书也收敛了平日的温和,不再笑容满面,而是难得严肃地看着他们。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赵立书手搭在椅子扶手上,从容地道:“拜了师,这只是跨进了行业门槛,至于能学到多少本领,全靠你们自己的用心和努力。”

 木匠传艺,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并辅以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