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265章 一木二匾三铃(第2页)

 在赞颂宝塔的诗篇中最著名者,当然是元好问的《应州宝宫寺大殿》。

 “缥缈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

华拥画梁。

 竭国想从辽盛日,阅人真是鲁灵光。请看孔释谁消长,林庙而今草又荒。”

 在赞美塔的壮丽之余,他还抒发了自己对战乱的感叹以及对儒释两教彼消此长的深思。

 完全不似一般游诗那样浮光掠影,浅显无味,令人佩服。

 而顾炎武的《应州》诗:“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法象三千界,华戎五百年。空幡摇夜月,孤馨落秋烟。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

 如垂天之云,大气磅礴,展现出了应县木塔如霞如霓一般的文化云彩。

 另外塔上塔中还多有佳联,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

 “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等等都精彩绝伦,遗香久远。

 也正因为这应县木塔极有胜名,陆怀谨偶然见到过照片后便惊艳不已。

 又学了木雕,学了建筑,甚至还雕琢过玉塔,却依然感觉欠缺了点儿什么。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玉雕欠缺的,是这种实物做出来的大气蓬勃的感觉。

 拿在手里的玉塔,太精致了,虽然精美,但不够威仪。

 而这般做出来的木塔,从体积上就已经给了人一种威慑感。

 应县木塔事实上是九层重叠,具有独立梁柱的结构。

 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接着一个斗拱。

 陆怀谨仿的这座塔也是,并且还节约了木料,技艺更为精湛。

 当然,他这算是占了各种积累的便宜。

 可是这一切,喻皓全然不知。

 他只是追问着,这座塔究竟在哪里。

 “这塔……可能不在了……”陆怀谨绞尽脑汁,头一回有种无奈的感觉。

 于是,喻皓又追问这是谁造的。

 陆怀谨心一横,咬咬牙说道:“是……鲁班兄妹造的。”

 “……啊?”

 其实陆怀谨这倒不算是说谎的,毕竟,本身在应县就有这样的一个传说。

 故事讲,七夕夜,鲁班的妹子提出和哥哥打赌:哥哥一夜建十二层宝塔,妹妹一夜做十二双绣鞋,谁先完成,谁为“天巧星”。

 妹子挑灯夜战了一宿,十二双绣鞋只剩一双未沿鞋口了。

 不过此时她倒担心起哥哥来了,“一个人一夜建十二层宝塔,这岂不把他给累死”。

 她想着,忙扔下手中的针线,去看哥哥。

 只见山岭上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一棵棵大树被旋风连根拨起,在空中被闪电削成一条条柱梁,然后飞向州城。

 州城那边,鲁班站在空中指指点点,那飞来的木料依序叠成一层层宝塔......

 妹妹看得呆了,竟忘了自己的活还没有做完。

 忽然一阵鸡啼,风停了、云散了。

 妹妹忙往家中跑,谁知鲁班已在家中。

 妹妹红着脸说:“哥,我输了。”

 哥哥说:“不,是我输了,塔太重了,压得土地爷喘不过气来,被他打掉了六层,只剩六层了。”

 对这个故事当地还有一首流传百年的儿歌:“砍光黄花岭,修成应州塔,压疼土地爷,给了一刮刷(巴掌),六层栽草地,六层在我姥姥家。”

 从这个故事来看老百姓把这建塔的功记在了鲁班身上。

 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也对!

 那些被历史尘封了姓名的大建筑师、能工巧匠们能得到“赛鲁班”的评价和所有关注应县木塔的人们的一致好评也足以自豪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以前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当地老百姓都要换上新装,全家老少一起到木塔前烧香拜佛。

 并登上木塔的最高层,表示节节高升。

 如今,应县木塔已经开始出现扭曲倾斜了,因而禁止了游客们的攀登。

 陆怀谨如今将这木塔复现出来,却是绝对要多登上去看一看,瞧一瞧的。

 “原来是鲁班!”喻皓眼睛一亮,果然拍案叫绝:“这就怪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