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265章 一木二匾三铃

 自下仰望木塔,塔体与铁刹相得益彰,显得和谐沉凝、深邃幽远。

 宝塔整体构架纯用木材,无钉无铆。

 靠着54种形态各异、功能齐全的斗拱,使得塔体整体性极佳、科学合理、设计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

 陆怀谨这也是借鉴了他所看到过的斗拱,完美地将其复现了出来。

 更不必说那塔顶的铁刹,那设计真可谓天机神意。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精美的穿天铁刹。

 铁刹由全铁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

 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四周八条铁链,沿塔八角引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雷设施。

 另外宝塔每层檐下均装有风铃,微风吹来,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这风铃,陆怀谨特地挑选的上好的玉料。

 以他的玉雕工艺,细细雕琢而成。

 又因其不如木铃沉钝,又比铁铃清脆,所以声音会更悦耳一些。

 同塔体的木构设计一样,陆怀谨做了塔内佛像塑设,壁画铺排,藻井敷饰。

 宝塔第一层的规模是颇为宏大的,共有南北两个门,其主塑为释迦牟尼佛像,其形象高大肃穆,面目端庄,神态怡然。

 整座佛像高达11米,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整座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

 而这八个力士正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力士们个个似是力托千钧,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第一层内槽壁面上还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十分鲜艳。

 在门洞两侧壁上还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

 顶部华丽精美的穹窿藻井,也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

 从一层开始往上,每层都有木质楼梯。

 沿楼梯而上,塔内每层都供奉着不同的佛像,塔内佛教气息之浓厚,可见一斑。

 “这是……”喻皓不知什么时候来了,震惊地看着这座塔。

 陆怀谨转过头看他,微微一笑:“我这其实算是仿品。”

 “仿的何处的塔?”喻皓震惊了,不敢置信地道:“我从未听说过,哪里有这样一座塔的!”

 倘若真有,怎么可能毫无名气,他完全没有听说过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

 陆怀谨想了想,也是,这个时期确实还没有:“嗯……我以前在古籍上看的……”

 他仿的,其实是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奇迹。

 这座重达7400多吨的木塔不仅没有使用任何一颗钉子,而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地震战争的考验,仍然屹立不倒。

 木塔为楼阁式,每一层均具有组成单层殿堂的三个部分,即阶基、屋身和屋面。

 这一形式确定了若干相似的节奏,构成了全部立面的和谐韵律。

 这些结构,陆怀谨都仔细琢磨并且研究过,所以现在复现,也不算太难。

 但是,应县木塔的名气不仅仅取决于其精美的建筑。

 “一木二匾三铃”再加上诗人们吟咏的诗歌才是宝塔的精髓所在。

 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艺术是各类艺术之首。”

 擎天巨塔一成,各类艺术咸集。

 自宝塔建成以后,吸引了无数的帝王将相、官员士绅、佛门子弟、名人雅士前来观赏,并留下了许多的匾额、楹联与诗歌。

 其本体的佛教艺术自不必说,依附于木塔之的书法、雕刻、绘画、诗歌等等也都是值得一观的。

 塔上现存的牌匾48块,赫然悬于塔躯的各个部位。

 这些牌匾,无论其书艺之精湛,或文意之隽永,都可称上乘。

 在第三层塔檐下三字匾额“释迦塔”,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贵的一块。

 由金代王鞴所书,丰润饱满为颜体中之佳品,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而在大匾两侧还有236字的题记,备述了历次修葺情况,是难得之史料。

 而帝王题留则首推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峻极神工”匾。

 其立意冷峻高远,笔势神采傲拔,颇显大帝胸襟。

 这是朱棣于永乐四年北征时所题,高悬于塔之五层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