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87章 吃肉;阻力(17k)(第3页)

 如果英国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抵抗后便转舵后撤,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主力舰队的射程内。 

 英国人侦知了这一计划。 

 他们准备以同样的方法回敬德国人,其作战方案是:派出一支舰队进行追击,在与舍尔的主力舰队相遇后,即后撤,诱使舍尔进入英主力舰队的伏击圈。 

 为此,杰利科集结了150艘战舰,“坎帕尼亚”号也在其中。 

 1916年5月30日,杰利科率领着这支强大的舰队驶向大西洋上的公海。 

 他踌躇满志,决心给德国人毁灭性打击!夜幕来临,黑暗笼罩着整个大西洋,使本来就寂静的洋面显得更加寂静,海风吹来,使人感到阵阵凉意。 

 而杰利科的作战室里却灯火通明,参谋们紧张地下达着各种指令,无线电也在紧张地工作,随时掌握着这15艘军舰的确切位置。 

 杰利科突然想起了他的编队中还有一艘新装备的"坎帕尼亚"号航空母舰。 

 说实在的,他对那个“庞然大物”并不是太感兴趣,那个“庞然大物”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能有多大用场,他心里没有多少底。 

 他觉得,就凭舰上那几破飞机去攻击强大结实的坚船利炮,简直是笑话! 

 只是由于“坎帕尼亚”号的官兵强烈要求,他也想有这个“庞然大物”可以壮壮舰队的声势,才勉强同意了。 

 他命令部下与“坎帕尼亚”号联络,他要给这艘军舰下达指令。 

 然而,命令没有人接,无线电也没人回答。 

 杰利科勃然大怒,严令部下立即查清“坎帕尼亚”号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杂种”是不是投奔德国人去了? 

 杰利科万万想不到,此时,“坎帕尼亚”号还待在斯卡帕湾的锚地里 

 作为一艘刚刚服役的战舰就能参加规模如此宏大的海上决战,舰长奥利弗·施万和他的那些年轻气盛的水兵们都感到无比兴奋。 

 他们日夜奋战,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许多水兵还给女友写去了非常激昂的信。 

 富于想象力的水兵甚至在信中按自己的想象写上了自己在这次大海战中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出色。 

 5月30日黄昏,军舰升火,等待着最后出击的命令,舰长施万信心十足地站立在指挥台上。 

 然而,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而出发的命令还没有来。 

 夜幕已经笼罩锚地好长时间了。 

 突然有信号向“坎帕尼亚”号发来,施万为之一振,赶紧让信号兵把信号翻译出来。 

 原来是负责锚地警戒的军官告知他们要关闭防潜栅栏了。 

 舰长施万感到莫名其妙,不是今晚出发吗?关闭防潜栅栏干什么? 

 他马上命令作战和通信等部门进行讯问。 

 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整个舰队已于21时起航,现在,整个锚地中就剩下“坎帕尼亚”号一艘军舰了。 

 原来是被遗弃了! 

 施万闻讯后大为恼怒,但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 

 为了能赶上参加战斗,他准备孤注一掷,不顾单舰航行会遭到德国潜艇攻击的危险,命令军舰立即起航,追赶舰队。 

 同时命令:无线电值班人员立即开机,不停地向主力舰队呼叫。 

 军舰驶出锚地后,主锅炉两班人员轮流工作,使军舰一直保持21节的最大航速,全力追赶。 

 5月31日凌晨2时,“坎帕尼亚号终于与杰利科取得了联系。 

 这时,他们离主力舰队只有4个小时的路程了。 

 杰利科此时才醒悟过来,原来是临出发之前,自己忘记了给“坎帕尼亚”号下达出航命令! 

 杰利科考虑到“坎帕尼亚”号处于单舰航行状态,并且其附近有德国的潜艇活动。 

 为防不测,不顾施万的一再要求,强令他们立即返航。 

 施万气愤至极,给杰利科拍去了一份电报,电文是:“你是个白痴!" 

 其实,杰利科的考虑和命令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在1913年的一次演习中,杰利科的座舰遭到一艘潜艇的6次连续攻击。 

 可当时杰利科并未认识到潜艇的重要性,给了这个冒失的潜艇艇长6次相同的评语:“见鬼去吧!” 

 但后来德国人对潜艇的成功运用,给英国海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失。 

 英国海军每被潜艇击沉一艘军舰,都使杰利科联想到那次军事演习,所以他一直对潜艇心有余悸。 

 施万舰长最后还是执行了杰利科的命令。 

 “坎帕尼亚”号这艘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在大决战前夕,却载着12架飞机离战场越来越远,31日9时许,“坎帕尼亚”号又孤零零地回到了荒凉的锚地。 

 官兵们望着锚地中一个个空空荡荡的水鼓,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年轻的水兵们找出还未发走的信,撕成了碎片,抛撒在寂静的水面上… 

 尽管“坎帕尼亚”号回到了锚地,但杰利科手中还有一艘飞机母舰,这就是参加过空袭库克斯港的“恩加丹”号。 

 由于它的航速较慢,能跟在舰队后面慢慢航行。 

 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恩加丹”号在此次战斗中到底什么,舰长还不清楚。也许杰利科也不清楚。 

 如果此时杰利科派遣“恩加丹”号的水上飞机进行侦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德国舰队离他们只有35英里,杰利科的强大舰队就可以立即向德军发起攻击。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也许,他此时又把“恩加丹”号忘了,率领舰队在海上盲目地航行着。 

 14时28分,杰利科的先遣舰队中的巡洋舰“加拉蒂”号与希佩尔的“埃尔平”号遭遇,双方几乎同时开炮射击。 

 日德兰海战就这样打响了。 

 双方的主力舰队立即奔赴战场。 

 但由于杰利科不知道敌舰的确切位置,加上通信不畅,等他率主力舰队赶到时,先遣舰队已被德军的主力舰队打得七零八落,被击沉了好几艘军舰。 

 赶到战场后,又毫无目的地乱闯,盲目开炮,结果,不仅没有给德军有力的打击,反而暴露了自身强大的实力。 

 舍尔发现情况不妙,趁着夜色,迅速地撤出了战斗。 

 杰利科计划以伏击形式,歼灭德国舰队的企图落空了。 

 在这场海战中,德国一共被击沉11艘舰船,2551名官兵丧生;而英国却损失了13艘舰船,而且吨位大大超过德国,6087名官兵丧生。 

 一场对英海军形势非常有利的伏击战,打成了得不偿失的遭遇战。 

 战后,英国著名军事家布赖恩·约翰逊指出: 

 “‘坎帕尼亚号要是按计划出发,它的飞机在海战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绝非离奇之谈。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方没有飞机参战,‘坎帕尼亚’号将会给舰队司令发出至关重要的关于敌舰队位置和航向的情报。 

 但是,在战斗的紧要关头,杰利科没有得到这种情报,致使舍尔得以逃出英军重围。 

 哪怕有一架载有训练有素的观察员和可靠的无线电设备的水上飞机,就能使海战从实际上的双方相持局面,变成对英国大为有利的局面。” 

 但不管怎么讲,在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中,虽然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但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却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所以,理论上来说,就算费舍尔男爵不提议,根据战争的需要,英国人也会自然而然的发现航母的重要性。 

 但现在,费舍尔男爵被雷克洗脑以后,更早的提出了飞机母舰的作战意义,并准备动用自己的权力,加快海上母舰的发展。 

 可是,这一提议还没等实施,就在内部遭到了严重阻力。 

 其实,各国发展的情况都差不多。 

 包括日耳曼人,在一战期间也是有航母的,只不过在战争结束时还远远没有改造完,它的名字就是:奥索尼亚号。 

 再说一遍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普法战争后日耳曼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家当然不愿意,你要把我殖民地拿走了那岂不是要我的命吗? 

 英国人不同意,日耳曼人也很无奈,于是日耳曼和英国的矛盾就此产生了。 

 有矛盾怎么办,解决矛盾!怎么解决?武力解决! 

 日耳曼人对自己的工业成就还是很自信的,当即决定要短时间打造一支世界第二的“公海舰队”! 

 其实日耳曼人也清楚,就算打造出这样的舰队,打起来也肯定是你死我残,手里必须要有一件决定战争走向的大杀器。 

 这样的话,公海舰队就可以是纸面威慑了。 

 1900年,日耳曼海军被一件巨物所征服,那就是“齐柏林飞艇”!这类飞艇载重大,性能出色,一下博得了海军的眼球。 

 既然在海上我最多和英国人五五开(毕竟当年拿破仑拉上西班牙一起也没能打赢英国),那么我就要在空中掌握绝对优势! 

 日耳曼人心中很快有了画面:满天的齐柏林飞艇亲临伦敦上空,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 

 随后飞艇丢出一枚枚炸弹,伦敦陷入一片火海,民众惊慌失措,不知天上巨兽为何物,几天后英国的投降书便送到了威廉二世手中…… 

 日耳曼人觉得这个画面很有可能实现,立即把齐柏林飞艇视为一种万能的“空中主力舰”。 

 于是把大量的心血投入如何打造一支由齐柏林飞艇构成的“空中舰队”中。 

 这些导致了日耳曼人在固定翼飞机上的研究有所滞缓。 

 一艘齐柏林飞艇的造价接近于一艘主力舰,或是相当于当时陆军一个师的全套装备。 

 时间线拉到一战爆发后,此时的日耳曼人开始陷入了迷茫: 

 陆战上,“秋收”时节便可结束战争的承诺已经变成了空头支票; 

 海上,英国的运输船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协约国输血,而自己只能靠u艇骚扰。 

 日德兰海战日耳曼人虽说算是赢得了胜利,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用当时一份报纸的评价来总结就是:日耳曼人痛打了狱卒,却仍被关在牢中。 

 日耳曼也对齐柏林飞艇的实战意义产生了怀疑,战争开始的18个月里,齐柏林飞艇只进行了51次袭击,投弹196吨,炸死557人,伤1300余人,自己却损失了多达80艘的飞艇…… 

 开始时飞艇的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慑,每个出征参与袭击的艇员也是感到万分荣幸。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固定翼飞机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击落一艘飞艇到后期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出征的艇员也不再显露往日的荣光,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出任务…… 

 显然飞艇此时已经不适应环境了,日耳曼需要一件新的大杀器来打破僵局。 

 1917年,部分日耳曼海军飞行员的攻舰行为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飞机的小型炸弹足以摧毁一些小型驱逐舰,而飞机机枪所射出的钢芯子弹竟然能打穿潜艇的耐压外壳!这可不简单! 

 日耳曼人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他们意识到飞机或许是一种比飞艇更有战略意义的进攻武器! 

 如果能让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搭上一定数量的飞机,那战局完全有机会改写! 

 如果第二次日德兰海战有机会重创甚至歼灭英国舰队。 

 那么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将完完全全暴露在日耳曼人眼中,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袭击骚扰,协约国必将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之中。 

 倘若在此时集中兵力对英法联军的防线进行集中火力的快速打击,战争完全有可能翻盘! 

 此时虽说德军在西线还整体处于攻势,但明显已经力不从心,国内反战情绪也日益高涨,很有可能对外防线还守的好好的,对内的人心却崩溃了。 

 此时的日耳曼更渴望一场大胜来安抚国内的百姓。 

 而此时的沙俄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政权摇摇欲坠,离两国签署停战协议也不远了,德军完全可以不顾东线,给予西线一次全力打击。 

 整体来看,以上的计划是可行的。 

 其实在当时航母已经不是什么新兴产物了,英国在日德兰海战前就拥有了一艘航母。 

 这艘船本来有机会参加日德兰海战的,但一会让参加,一会又不让她参加。 

 等舰长最后擅自决定主动参加的时候,主力舰队都出发好几个小时了……要知道没有驱逐舰护航的这种大型舰船在u艇遍布的水域单独行驶等于自杀。 

 倘若这艘船参加了战斗,或许能用其飞机提前探测到德军的方位,让日耳曼的两支舰队(诱饵舰队和主力舰队)都暴露在自己的地图上。 

 而倘若能有这些飞机,那么当晚德军的撤退行动也有可能被提前察觉。 

 若是如此,那日耳曼人在港口迎接回港的将是支离破碎的“公海舰队”了。 

 然而,她并没有参战…… 

 有了计划就要实施。 

 日耳曼人要速成的那种,那么改造吧! 

 那么改哪艘?定眼一看自家海军名单,有万吨级别并且当前在船坞中的只有“斯图加特”和“罗恩”两艘装甲巡洋舰。 

 但这两艘宝贝船日耳曼人赔不起,万一改不好岂不是啥都没了? 

 在将这两艘船涂涂改改让其兼职水上飞机母舰后,日耳曼盯上了另一艘船:奥索尼亚号 

 奥索尼亚号原本是为意大利海事部门准备的一艘渡轮,一战爆发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龙骨的铺设,结果刚开战意大利就倒戈了…… 

 但本着“客户是上帝”的原则,这船厂竟然继续给这个敌国续建渡轮…… 

 最终船壳于1915年4月成功下水,但之后船厂就以战事吃紧的缘由将工人掉配到其他项目上,而船壳就彻底晾在那了。 

 直到快两年后,奥索尼亚号才迎来了重生的曙光,德军打算将其改建为一艘准航母! 

 12586吨的排水量,21节的航速,改造空间绰绰有余,航速也足以伴随公海舰队出战。 

 日耳曼人对这些数据很满意也很期待,奥索尼亚号的改造方案也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改造计划原本打算参考英国的“暴怒”号和“百眼巨人”号,后者的改造计划虽说十分完美(几乎是航母的雏形,该有的都有了),但太耗时了。 

 百眼巨人的改造直到1918年9月才完成,这个点一战都快结束了,日耳曼人肯定是来不及的。 

 后来的暴怒号也差不多,暴怒的原型是一艘浅水重炮舰。 

 英国人在改造时想把她的主炮保留,中间原本的舰桥也被留下,这导致整个飞行甲板看的十分别扭,飞机的起降也十分不便。 

 每次主炮开火还会把附近的铆钉震下来,英国人后来只能将主炮拆除。 

 很显然,日耳曼人将这个方案也pass了,因此最后的决定是:自己改!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最终的设计版本中奥索尼亚号与百眼巨人号还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日耳曼人可能最终还是参考了一下吧…… 

 奥索尼亚号说她是航母其实也有质疑,因为她只是符合了一些航母的基本特征而已。 

 奥索尼亚号容许同时搭载、部署和使用固定起落架的陆基飞机和水上飞机,这是传统航母没有的; 

 两段双层飞行甲板,上层用于大型固定翼飞机的起降回收,下层用于舰载机与水上飞机的弹射起飞。 

 下层甲板的飞机可以从舰体中部的机库直接起飞;其次,奥索尼亚的舰岛在左侧,而非传统航母的右侧。 

 而重中之重是:奥索尼亚竟然没有飞机升降机! 

 飞机完全靠甲板上的吊车将其从机库转移到甲板上,如果遇上海况不佳,转移工作会变得十分艰难。 

 这些导致奥索尼亚看起来还是更像一艘水上飞机母舰,不过日耳曼人还是想把她当航母用的。 

 日耳曼人还在甲板上设计了一道栅栏,用于防止甲板停靠的飞机与降落的飞机相撞,同时还能防止飞机滑出甲板栽入海中。 

 思路类似于阻拦索,这道栅栏也是可以升降的。 

 改造工作一拖再拖后终于在1918年1月开始,这一年按道理说应该是德军最充满希望的一年。 

 因为此时沙俄已经和日耳曼停战,日耳曼只需照顾好西线就行。 

 但就是因为日耳曼人太渴望一场胜利,在西线的行动也更加卖力,奥索尼亚的改造工作也变的难以展开。 

 各种物资自然要优先服务于前线,其次奥索尼亚的舰载机型号始终决定不了也导致了工期的拖延,毕竟战前心思全在飞艇里,对舰攻击机的发展有所放缓。 

 当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奥索尼亚的改造进度还处于“有生之年”的状态,日耳曼帝国对于航母的第一次尝试就只能到此结束了。 

 1922年,奥索尼亚号被卖给民间公司当作废金属拆解,结束了一生的悲惨遭遇。 

 这么一对比,英国人的航母之路反而顺畅的多。 

 在武器真正应用于实战,并取得战果之前,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 

 费舍尔男爵对此早有准备,只是他没想到阻力会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