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88章 争吵(15k)(第2页)

 但在没法和潜艇即时通讯的情况下,潜艇必须提前知道对方航母的前进路线才有可能躲在对方的必经之路上。 

 要达到这种战术,本身就需要己方在情报上有巨大的优势,能获取对方航母舰队的部署情况。 

 如果没有情报上的优势,不能提前知道对方航母舰队的前进路线,那己方潜艇要如果提前在航母的必经之路上关闭发动机静卧呢? 

 所以潜艇静卧躲在航母下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将是一次失败的战术行动。 

 其实要偷袭敌方军舰,还真有一种躲在舰船下的办法。 

 上边提到过,声呐本身不怎么可靠,面对比较复杂的水文环境时,声呐的作用半径就会开始变短。 

 而这种复杂的水文环境,是可以人为创造的。 

 舰船在前进时,周围水流会在舰船的运动中被搅动,从而让舰船周围的水流情况变得非常复杂。 

 这时候声呐去探测这艘舰船,就会发现舰船的噪音特别大,隔着非常远就能发现这艘船。 

 舰船的噪音特别大,大到能遮蔽潜艇的噪音。 

 也就是说,如果潜艇躲在一艘水面舰艇下面,水面舰艇的噪音就能盖住潜艇的噪音,让对方声呐无法发现。 

 因此潜艇躲在民用船只下面,随着这艘民用船只的前进方向潜航,还真就能躲避对方的搜捕。 

 甚至潜艇躲在军舰下面也是一样的效果。 

 假设潜艇被多艘水面舰艇包围,那么潜艇找准机会躲在其中一艘军舰下面,随着这艘军舰前进,就能在对面眼皮子底下躲起来。 

 此外让己方潜艇躲在己方海面军舰下面,以逃过对方搜捕,也是一种有效战术。 

 当然,这是在后世,以现在的技术,潜艇不可能在水面下跟上军舰的速度。 

 事实上,对于己方来说,航母和潜艇的存在绝对不冲突。 

 相反,航母编队和潜艇编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航母编队依托强大的舰载机和导弹武器系统,可以实现对敌方海上和空中目标的打击,对敌方舰艇和航空兵力形成威慑,为航母编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和控制; 

 而潜艇编队则依托其隐蔽性和高度的移动性,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对敌方舰艇进行突然袭击。 

 不仅如此,还对敌方舰艇进行隐蔽监视和侦察,为航母编队提供战场情报和掩护。 

 潜艇编队可以在海底潜伏,利用其隐蔽性进行敌情侦察,掌握敌方航母编队的位置、航向、速度和舰载机数量等情报信息。 

 一旦确定敌方航母编队的位置,潜艇编队可以通过发射鱼雷、水雷等武器对敌方航母造成伤害,从而瓦解

敌方航母编队的作战力量。 

 航母编队可以依托其强大的舰载机兵力,实现对敌方舰艇和潜艇的打击和监视。 

 当航母编队遭遇潜艇编队的攻击时,可以通过实施对空防御和舰载机攻击来应对。 

 对空防御包括舰载机的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系统,可以有效地拦截敌方的空中攻击; 

 而舰载机攻击则可以通过发射反潜鱼雷、深水炸弹等武器,对潜艇进行打击和追踪。 

 航母编队可以通过舰载机和雷达等装备,对周边海域进行侦察和预警。 

 一旦发现敌方潜艇编队的存在,可以及时通报潜艇编队,让其进行适当的应对措施,如改变航线、减速等,以避免受到敌方潜艇的攻击。 

 在联合作战中,航母编队需要注意自身的战术机动和保护。 

 航母编队可以通过改变航线、提高航速等方式,使敌方潜艇难以预测自己的位置和航向。 

 此外,航母编队还可以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如布设水下声纳网、使用反潜直升机等,以提高自身的反潜能力和保护水平。 

 在后世,航母编队和潜艇编队联合作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首先,它可以充分发挥航母编队和潜艇编队各自的优势,增强作战效能和战斗力。 

 其次,联合作战可以实现对敌方海上和空中目标的全方位打击,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提高海上制海能力。 

 最后,联合作战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战场局势,保护本国海上利益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总之,航母编队和潜艇编队的联合作战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是现代海战中非常重要的作战方式。 

 这些他都在报告中提到过,如果海军部加以重视,英国完全有机会成为21世纪最强大的海军。 

 然而,决定不是那么容易下的,费舍尔男爵还在回想雷克报告中的内容,下面这帮将军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你快闭嘴吧,潜艇再厉害,只要浮出水面,就不是战列舰的对手!” 

 “白痴,你都说了浮出水面,潜艇为什么要浮出水面?” 

 “你才是白痴,潜艇不可能一直在水面下航行,早晚要出来的。” 

 “出水之前,你的战列舰已经被鱼雷击中了。” 

 “不可能,以战列舰的防护能力,只要不被正面击中,完全可以抗到潜艇浮出水面。” 

 “你说的都只是假设!” 

 “你说的也是假设,别的战舰不敢说,铁公爵级绝对可以扛得住!” 

 费舍尔男爵暗暗叹了口气,此人口中的铁公爵级,应该是目前皇家海军现役战舰中的最强战舰。 

 当然,铁公爵级战列舰并不是只有一艘,就如同大和后面还跟着个武藏一样。 

 该级舰共计4艘,分别是“铁公爵”号、“本鲍”号和“印度皇帝”号以及“马尔博罗”号。 

 而作为首舰的铁公爵号战列舰在1912年1月12日的这一天便开始在朴茨茅斯造船厂开工建造。 

 其他三艘则分别在德文波特、威廉彼尔德摩尔、威克斯三家不同的公司进行建造,目前,四艘铁公爵级战列舰陆续下水并进入海军服役。 

 铁公爵级战列舰的大致数据分别为,全舰总长189.9m,舰身宽度为27.4m,吃水9.98m,标准排水量25820吨,满载排水量30380吨,吃水深度8.7米。 

 最初拥有舰员995人,到了1918年12月增加到了1267人。 

 这艘战列舰动力系统由位于伯肯黑德的莱尔德造船厂制造,所以动力部分的布局和“英王乔治五世”级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艘战列舰的载煤量为3250吨,载油量1050吨,10节航速下最大航程7780海里。 

 该舰一共拥有三组18座三胀式蒸汽锅炉,每组按照六座划分。 

 除此之外还安装有4座帕森斯蒸汽轮机组,以4轴推进,三个动力舱分别推动三个螺旋,不过在一般巡航条件下这艘战列舰只用两侧螺旋桨进行驱动。 

 铁公爵设计功率29000马力,航速21.25节,当功率提升到30040马力时,航行速度可以达到21.6节。 

 铁公爵战列舰完美的继承了大炮巨舰理念,采用全装重型火炮设计,343mm45倍径mark v舰炮达到了10门,分别安装在5座重约600吨炮塔内。 

 副炮则为12门前艏楼布局的152mmmkvii火炮。 

 该舰还装备有4

具533mm水线以下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rgf mk2型鱼雷,45节航速时可行4100米,30节航速可行10000米。 

 这鱼雷的战斗部内装230kgtnt,对于战舰的破坏能力相当可观。 

 这艘战列舰还安装两门76.2mm防空炮进行日益完善的战机部队。 

 关于这艘战舰的装甲防护方面,这种级别的战列舰采用克虏伯硬化装甲板。 

 侧船舷主装甲带中部厚305mm,两边厚203mm。 

 而作为防御重点的主炮塔侧装甲厚280mm,顶部厚102mm,炮座装甲厚度则是在76mm至254mm之间,而指挥塔的装甲则是在254mm左右。 

 这个防护能力,确实是那人说能够抗住鱼雷攻击的资本。 

 1916年5月31日下午6点15分,英国皇家海军第三战列舰分舰队旗舰,即皇家海军大舰队总旗舰铁公爵号的桅杆上升起了梯形、C、L三面信号旗, 

 第一战列舰中队开始跟随总旗舰保持匀速向左转向1个罗经点,其余战列舰中队也随之转向。 

 日德兰海战中著名的十公里战列线由此形成,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主力舰对决,也在铁公爵于黄昏时分发出的转向信号中拉开帷幕…… 

 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总旗舰,铁公爵号战列舰可以说是1914年一战爆发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列舰之一。 

 其设计建造过程也相当程度上受到了20世纪初英国对德备战思潮的影响。 

 回首一战前十年的英德海军竞赛,就不难发现,英国人的主力舰设计其实是处于一个稳步升级的状态。 

 自1908年定型猎户座级之后,乔治五世级和铁公爵级的都可以看作是对前一级的修改。 

 其中猎户座级首先采用了炮塔延中轴布置的布局,舰体艏艉呈背负式各两座,舯部一座位于烟囱之后,便于全部主炮发扬同舷侧射火力。 

 同时为了在面对德国海军的305毫米舰炮时保持火力优势,猎户座级也扩大了主炮口径。 

 由巨像级的mk xi型12英寸口径主炮进一步升级为mk v型13.5英寸主炮。 

 也正是因为主炮的变动,继无畏级开创的无畏舰时代之后,猎户座级的服役开启了超无畏时代的序幕。 

 1911年,英国海军的年度预算中再次批准了4艘主力舰的建造,海军部则希望能够建造一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升级型号。 

 在沿用乔治五世级基本布局的同时,尺寸上延长25-26英尺,扩大2000吨左右的吨位以增强副炮位的防御,增加燃料携带量。 

 并且要求装备更强的副炮和雷装。 

 根据这些指标,时任的海军造船总监菲利普瓦茨向海军部提交了5份初始计划方案。 

 其中根据1909年6月马克·爱德华·弗里德里克·克尔海军上将的报告,瓦茨设计了1份4英寸副炮案,1份5英寸副炮案和3份6英寸副炮案。 

 瓦茨认为6英寸的副炮虽然无法直接打穿敌方装甲,但是其炮弹威力相比4寸炮更大,能更有效杀伤敌舰上层建筑和甲板人员。 

 同时在马克的报告中也提到大部分海军官兵都更青睐6英寸火炮。 

 不过瓦茨选择6英寸炮还有另一个理由。 

 在设计铁公爵级战列舰时,瓦茨意识到驱逐舰和雷击舰这类的小型舰艇的战术已经日趋成熟, 

 在主力舰队作战时,这些装备鱼雷的小舰船也将成为主力舰队的致命威胁,因此瓦茨采用了更大口径的副炮来加强战列舰对抗鱼雷艇的能力。 

 建成后的本鲍号(前)和马尔博罗号(后),可以看到其庞大的6英寸副炮阵列。 

 不过海军部在审阅了瓦茨提交的新型战列舰方案之后,对其设计的装甲防御却颇有微辞。 

 因为采用4英寸和5英寸副炮的1号和2号方案的主装甲带布置方式是8寸-9寸-12寸-8寸。 

 而6英寸副炮的3号和4号方案装甲带则是7寸-9寸-12寸-7寸的方式布置,甚至在5号方案中瓦茨采用了7寸-8寸这样的轻装甲设计。 

 皇家海军1910年测试mk xi型12寸穿甲弹时发现这类老式战列舰装备的炮弹在20000码距离上仍然可以击穿8英寸装甲带。 

 这就意味着海军如果选择6英寸副炮,就必须牺牲防护性能,这在海军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所幸的是瓦茨直接将6寸副炮案的装甲增加到8英寸后发现

对船只性能也没有什么影响,只是成本有所增加而已。 

 但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铁公爵级在设计定型阶段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别人,正是来自无畏舰时代的开创者、海军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男爵。 

 因为费舍尔认为不应该提高主力舰副炮口径,并且拒绝一切副炮口径高于4英寸的舰船设计。 

 因此铁公爵的计划定型不得不延迟了几个月,直到费舍尔退休之后才通过审计并投入建造。 

 这也是为什么刚刚费舍尔男爵听到铁公爵级时,露出苦笑的原因。 

 此外铁公爵级作为猎户座级的终极改进型,除了副炮和防护提升之外,铁公爵与猎户座和乔治五世相比最大也是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粗壮的三角桅杆。 

 有关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及20世纪初皇家海军对于战舰炮术射击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和改进。 

 皇家海军于1899年首次实现了克服舰体复合横摇运动时,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趋势对舰炮瞄准的影响,将中口径舰炮的命中率提高了2-6倍。 

 1907年,杰利科任职海军兵工处处长时提出: 

 为大型战舰主炮安装液压动力调整装置可以使火炮更快俯仰,及时修正瞄准数据以抵消舰体横摇对瞄准的影响。 

 而1906年皇家海军装备的fQ2型测距仪则将15000码距离上的测距误差减小到了150码,意味着舰队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炮击敌人。 

 皇家海军在20世纪初一次又一次领导着海军炮术的革新和发展,终于在1911年,皇家海军装备了一战前夕最划时代的火控系统——德雷尔火控台。 

 德雷尔火控台平面图,尽管德雷尔火控台算不上当时最先进的火控台。 

 但是比德雷尔测绘精度更高的坡伦系统在价格上也比德雷尔高出不少,对于财政吃紧的皇家海军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 

 这意味着皇家海军将在海战的炮击行动中不仅能抵消舰体运动,测出敌舰的距离,计算敌舰的运动趋势和目标相对本舰运动的变化率。 

 最重要的是通过德雷尔火控台,可以将以上种种数据进行整合和自动化传输,极大提高了观测员和火控操作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计算精准度。 

 而皇家海军中第一批装备德雷尔火控台的主力舰正是铁公爵级战列舰。 

 由于新型火控系统体积相比之前使用的德梅里克计算器和阿尔戈钟比起来大了许多。 

 因此主桅杆为了承载新型火控不得不做的相对结实粗壮,铁公爵级标志性的三角桅也是因此而来。 

 顺便一提,皇家海军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爆发时,几乎全部无畏舰都装备了德雷尔火控台。 

 但是一些老舰比如乔治五世级在换装时由于单桅杆强度无法支撑巨大的火控室,不得不重新安装了补强桅杆,也因此让桅杆显得无比臃肿。 

 铁公爵级战列舰共建造了4艘,分别是首舰铁公爵号,次舰马尔博罗号,三号舰本鲍号以及四号舰印度皇帝号。 

 其中铁公爵号于1914年3月在朴茨茅斯船厂完工服役后,便立即从海王星号战列舰手中接任了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的位置。 

 而其他三条姐妹舰服役后也都担任战列舰分舰队的旗舰,1916年5月31日,除印度皇帝号正在船厂接受改装之外,其他三艘铁公爵级战列舰都参加了日德兰海战。 

 5月31日下午6点15分,英军六个战列舰中队在大舰队总旗舰铁公爵号的指示下开始向左转向展开。 

 15分钟后,24艘战列舰展开成以第一战列舰中队旗舰乔治五世号为首的巨大战列线。 

 而追击贝蒂舰队进入英军射程的德国公海舰队遭到迎头痛击后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妙。 

 6点36分时德军旗舰腓特烈大帝升起信号旗下令全舰队右转16个罗经点即向右转180°调头撤退。 

 由于双方交火时间只有短短13分钟,德国人的主力舰队虽有中弹,但是也没有遭受什么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