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进洞(15k)
“该死!”
“oh上帝啊!”
“天啊!”
雷克嘱咐的声音刚落下,前面探路的兄弟就一脚踩空,整个人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只听‘扑腾’一声,伴随着一阵浓烟,人就没了踪影。
雷克身边的几人惊呼出声,吓得纷纷捂住嘴巴。
布莱克目次欲裂,几步冲了上去。
雷克等人这才紧随其后,纷纷跑过去。
随着浓烟散去,一个大概直径约四五米的黑洞,赫然出现在地表之上。
而黑洞周围的树木东倒西歪,枝干树叶碎了一地。
“咳咳~”安娜被激起的浓烟呛得直咳嗽,即便这样,她还是努力睁大眼睛,视线穿过烟雾,看到洞内的情况。
布莱克一个飞扑,小半边身子探到洞内大喊:
“你们怎么样?”
“听到了吗?回个话!”
雷克跟过来,学着布莱克的样子趴在洞边上。
他没有喊,只是眯着眼睛往里看,他发现这洞口还是小了,因为洞内空间很大。
里面一片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
不过随着烟雾渐渐散去,光线开始射入,倒是能看远一些。
布莱克还在喊人,雷克拍了拍他的肩膀,冷静吩咐:
“安排人固定绳索,我们进洞!”
布莱克立马道:
“是!”
说着,他双手一撑,干脆利落的翻身而起:
“你们两个去固定绳子,把所有绳子都拿出来接上。”
“是!”
“你们两个,到四周搜索,看看有没有另外的洞,一定小心点,用探测仪。”
“是!”
“你们几个,清理洞口周围,清出一片空地。”
“是!”
布莱克迅速安排完毕,见雷克正在放下背包,一副要亲自下洞的样子,他赶紧上前说:
“少爷,让我去吧,你不能去。”
“行了,咱们一起下!”
“好!”
“留两个人在上面应急。”
“明白!”
安娜三人也开始准备下洞了,到了这一步,谁也不会退缩。
雷克见状也没多说什么,他们下去本来就是计划好的事情。
10来分钟后,烟雾彻底散去,借着光线,布莱克低吼道:
“该死!什么都看不见!”
这个洞很深,虽然有阳光,可根本看不清这个洞有多深。
可想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这个洞至少有100米深。
还好他们带的绳子够长,不过为了确保安全,还是用两条百米长的绳子接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地上打了铆钉,用来固定身上的安全绳。
准备就绪,布莱克一马当先,率先开始索降。
这些都是军队训练过的技术,布莱克又是其中精英,技术动作规范又漂亮。
他带了火把,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尽量不用手电,保留电力留到关键时候。
几分钟后,众人看见绳索开始有规律的晃动,知道是布莱克落地了,正在给上面发信号,第二个人可以下了。
雷克没有犹豫,翻身背对黑洞,两脚蹬着墙壁,有些笨拙和生涩,但却很勇敢的往下降。
他也不知道自己降了多久,只是努力的完成着技术动作,但姿势谈不上规范,所以他感觉很累,胳膊和腿都很酸。
到最后他都是咬着牙根儿在完成动作,人都麻了。
还好,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久,他听到了布莱克的声音:
“少爷,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还有不到20米。”
雷克精神一振,布莱克的话像是给他打了兴奋剂一样,顿时有
了力气,加快下落速度。
终于,他感觉到布莱克的接近,在后面托住了他:
“少爷,到了,落地吧。”
雷克长舒一口气,一只脚小心翼翼的往下探,果然,一下就触到了地。
在布莱克的帮助下解开绳索,雷克往地上一坐,大口喘息。
一抬头,原本四五米宽的圆洞,在视线中变成了一个小圆圈。
雷克倒吸一口凉气:
“这高度得有200米了吧?”
“不到,但是差不多了。”
布莱克指着自由散落在地上的绳子,约莫能有四五十米的样子。
也就是说,这个洞大概有一百五十多米。
雷克错愕,怎么可能?
要知道洞口的海拔也就100来米,难道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水平面以下?
布莱克在准备接下一个人,雷克自己也带了火把,点燃之后,自顾自在附近转了起来。
洞内的地面都是岩石,湿漉漉的,很潮也很滑,地面起伏不平,坑坑洼洼,洞内墙壁上垂下了钟乳石柱,看起来这个洞有千百年的历史了。
这个洞很大,能见度不高,雷克也没敢一个人走太远,他可是很惜命的,绝对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不过洞内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梦幻奇景,如果配上后世的彩色Led灯,应该会更梦幻。
海上石灰岩山体组成的小岛在海水的冲刷和侵蚀下,岩体海平面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岩洞和通道,构成了惊险奇绝的地下溶洞。
雷克依稀能看见,在前方大概四五十米的地方,通道变得狭窄。
就是不知道一会儿沿着细窄岩壁直行,会不会有危险。
这种洞内通道,墙壁低矮狭窄,岩体触手可及,要是用手去触摸岩石,很容易被岩石外表划伤,因为表面非常锋利。
...
另一边,伦敦,海军部确定了‘s’计划后,将其上报给国会,又开始了新一轮争论。
很简单,海军更改发展方向,所牵涉的不止军舰潜艇,还涉及到钢铁、能源,以及其他配套武器的发展。
别的不说,你发展航母,那么舰载机必须要跟上吧?
这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既是新发明的试验场,新武器的孵化器,航空武器也不例外。
自1902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开始算起,飞机仅仅是走过了十来年的发展,就被驱赶到了那个极为残酷的修罗场。
此时的飞机技术远未达到羽翼丰满的程度,更像是襁褓里的雏鸟。
欧美列强各种稀奇古怪的设计发明仍然在不断涌现,脑洞不小,靠谱的不多。
但毫无疑问,列强都意识到了这种新兴的发明作为武器使用时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在一战初期的几个月,协约国和同盟国的飞机就以侦察机的形式翱翔在欧陆上空,充当了陆军的马前卒,为己方带回敌人的部署情报。
但此时的飞机还是处在无武装的状态,双方的飞行员空中打了照面,除了一个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外,什么都做不了。
但这个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双方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尴尬境地,开始为飞机研制武器装备。
战争刚爆发时,各国为飞机提供的武装十分原始,可能是尚未脱离侦察机的范畴。
因此所装备的武器多是自卫性质的,交战距离几乎也是触手可及的范围内。
在开战的最初几个月内,嘴炮甚至成为了一种最原始的武器,因为双方没有任何武装,只能向对方报以辱骂或是粗鲁的手势。
意识到这个尴尬情况后,双方开始给飞行员配备了一些可以近距离使用的自卫武器。然而这些武
器今天看起来要多可笑有多可笑:
板砖,铁链,网,飞镖,小型炸弹,手榴弹等一切可以用来破坏敌方机翼和螺旋桨的东西都用上了。
俄国的飞行员中有一个狠人亚历山大·科扎科夫,还提出了一种类似水手跳帮作战的理念。
在其驾驶的莫拉纳-索尔尼埃尔g型上装一个有弹性的拖绳,尾部是一个类似锚一样钩子,战斗中通过勾住对方战斗机机翼或机身来破坏敌机。
以上办法不管是哪一种,在保证飞机正常行驶的同时,还要心算对方与自己的距离和相对速度,然后用这些“冷兵器”击中对方。
这恐怕需要飞行员拥有不亚于超级英雄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完全是不靠谱的。
很快,各国就开始为飞行员装备“真正”的武器了,那就是手枪。
手枪不需要对飞机结构做任何改造,单手持握就可以使用。
为此,奥匈帝国为了增强命中率还特意在飞机的后排座位上安装了一种10联装的毛瑟C96手枪,看上去颇为滑稽。
这十把枪的扳机被连在同一个机构上,只要飞行员扣动一次,就可以打出10发子弹,堪称土造的机枪了。
但使用手枪的缺点也过于明显。
手枪子弹初速过低仅有200-400m\/s,射程不够,而且射速太慢,导致命中率很低,只要不击中对面的飞行员就很难带来什么实质性损伤。
随着战事进一步升级,各国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自卫武器,而是能够在远距离摧毁敌方飞机的进攻型武器。
最合适的显然就是在陆地上大放异彩的机枪。
但早期的飞机可怜的发动机功率显然并不能携带一挺马克沁那样的水冷重机枪,所以要想把机枪装上飞机,轻量化是必要的工作。
早在一战爆发以前的1912年,丑国人就曾经把当时尚在研制中的刘易斯中型机枪装到了莱特兄弟的model B原型机上,用脚踏板进行射击。
这种设计只能朝向斜下方射击,这意味着要想击中敌机只能飞到它头上去;几乎不具有实用性。
而且此时的刘易斯机枪尚未达到成熟状态。
而在随后的改进工作中,刘易斯机枪被专门发展出了一种航空型,去掉了标志性的散热套筒,直接用高速风流来满足散热。
同时将原先的47发弹鼓提高至97发容量,大大提高了火力持续性。
但摆在面前的是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机枪子弹如何如何避开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呢?
英国引进刘易斯机枪后,在1914年专门设计了一种将刘易斯机枪安装在机头,便于机枪手射击的飞机。
这就是维克斯 f.B.5是世界上第一种设计意义上的战斗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维克斯 f.B.5采用了罕见的螺旋桨放在机尾的设计,这样可以使刘易斯机枪正前方毫无遮挡,轻易获得超过180度的射界。
发动机螺旋桨后置的设计,虽然不遮挡射界,但有极为明显的缺点。
经过螺旋桨的气流提前被机身打乱了导致推进效率低,不得不使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但这又增加了散热难度。
而且起降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螺旋桨打到地面的事故。
所以英国后面的战斗机还是老老实实用回了前置设计。
1915年英国的拉诺·霍克在前置螺旋桨的布里斯托侦察C型上实验了舷侧安装机枪的设计。
这种机枪将机头正前方30度角的区域避开,射界受限,这样也避免了打桨问题。
但这种机枪布置方式会让飞机的格斗难度大幅上升,意味着很多时候飞机都无法沿着最优的路径接近敌机,不得不让方向做一定的偏离,这样白白浪费了一部分速度矢量。
机头布
置机枪的问题,在法国这里得到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尔L型,它采用上单翼的设计,有单座型和双座型。
单座型莫拉纳?索尔尼埃尔L将一挺哈奇开斯机枪布置在机头正面的中轴线上,但它是发动机前置的设计,子弹不可避免地要打桨。
索尔尼埃尔在螺旋桨内侧安装了厚重的偏折板,这种类似加强筋一样的设计可以让子弹打到螺旋桨之前,提前撞到偏折板上,路径发生偏转。
这种设计很快在莫拉纳-索尔尼埃其他系列飞机上应用。
很显然这种设计较之英国维克斯 f.B.5和布里斯托侦察C型都要好得多。
1915年,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首次在空战中击落一架德国侦察机,证明了自身的实力。
偏折板的设计虽然接近完美地解决了子弹打桨的问题,但它是以牺牲了机枪的效率为代价的。
因为机枪的设计和螺旋桨的旋转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事件,没人知道射出的子弹是无害穿过还是打到偏折板上。
如果哪个倒霉蛋运气不好,子弹经常打到偏折板上,虽然螺旋桨不会损坏,但是却会极大影响到火力的输出。
比如有一发子弹明明瞄的很正,结果让偏折板弹开了。。。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绝望?
所以显然偏折板也不是最优解决方案。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机枪和螺旋桨可以做到某种程度上的机械同步,即螺旋桨在遮挡正前方的这段时间里,机枪禁止射击;
而机枪在射击的时候,可以保证螺旋桨不会产生遮挡。
机枪同步器最早的概念和专利就是由德国人奥古斯特·欧拉,1910年欧拉取得了世界上第一项关于机枪同步器的专利,编号nr. 248601。
根据欧拉这个概念衍又生出了机枪同步器和阻断器两种路线。
这两种概念类似于白名单与黑名单的区别,同步器严格规定了机枪什么时候可以射击,而阻断器只是严格限定了什么时候不可以射击。
阻断器的概念由一个瑞士人在1913年提出,通过一个与螺旋桨相连的传动轴,来阻止扳机被扣下。
对于一个两叶螺旋桨,每转动一周有两次机枪的扳机处于无法扣动的状态。
另一条路线是同步器。
同步器本质上是将机枪的扳机和螺旋桨通过机械机构进行约束,产生近乎固定的相位。
其实索尔尼埃尔在偏折板之前就已经尝试过同步器。
但他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枪械射击的相位波动太大,所以没有办法实用。
机枪同步器最终还是在德国人手里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1915年,才华横溢的荷兰籍设计师福克在福克 m.5k上装了一挺带有机枪同步器拉贝鲁姆机枪,同步器同样为福克设计。
福克使用了一个可随螺旋桨一起转动的凸轮,螺旋桨每转动一周凸轮都会将一个随动的连杆向运动一次,推动蓝色连杆压缩弹簧。
如果此时恰好飞行员已经扣动了开火按钮,那么蓝色的连杆就会恰好推动扳机开火,相当于飞行员和凸轮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与门”。
螺旋桨每转一周,都会打出一发子弹。
同步器试验成功后,德国迅速给侦察型的福克m.5k都装上了帕拉贝鲁姆 mg14机枪,称为福克m.5k\mg。
在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尔L型对德国取得第一个战果后的短短几个月后,福克m.5k\mg就大发神威,在一次空战中接连击落了一架莫拉纳-索尔尼埃尔L型。
紧接着德国将机枪版本的福克m.5k\mg量产,定型为福克 e.i,机枪换成mg08的航空轻量化版本——lmg 08。
而后发展的福克 e.ii进一步增加了发动机动力,福克e.iv上甚至使用了3挺lmg08,火力了得。
德国在福克e系列飞机强大的火力,配合王牌飞行员殷麦曼回旋战术,让福克即便被咬尾也仍能反败为胜。
在1915年下半年-1916年早期这段时间里牢牢掌握了欧陆的上空的控制权,英法联军甚至称这种战机为“福克式灾难”。
自福克式战机在1915年出现后,对协约国来讲,航空武器的发展就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尽快搞定自己的机枪同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