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第3页)
此时,霍克也发现了这架德国飞机。
他一声令下,3架飞机同时冲上高空。
里希特霍芬处于下方,无法进攻,但他在等待着战机。
霍克的飞机俯冲了下来,机枪喷着火舌,打出了一个5发长点射。
里希特霍芬向左急转弯改变航向,霍克紧紧咬着不放。
两架飞机兜起了圈子,都想进入对方后面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这种咬尾战术至今仍是一项空战原则。
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都开足了马力,绕了40圈也未找出对方的破绽。
这时,里希特霍芬忽然想到,对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之辈,必须在飞机性能上找到突破点。
他清楚地知道,霍克的飞机在机动性能和速度上是出色的,而他的飞机爬高性能较好。
于是他充分利用爬高优势,终于进入了英机后上方的位置。
双方飞机仍在兜圈子,彼此很难找到攻击的机会。
飞机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从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
这时,一股疾风将他们吹向了战线的另一侧。
霍克知道自己已深入对方纵深很远,该退出战斗了。
但他不想就此罢休。
他们仍在绕着圈子,圈子越来越小,里希特霍芬总是处于霍克的上方,有几次他都能清楚地看到霍克在座舱里的动作。
飞机的高度仍在下降着。
突然,霍克做了一连串的筋头和其他动作。
当他从这些动作中改出并往回飞时,里希特霍芬首先开了火。
飞机已经离地面不到90米了。
霍克想赶紧飞回己方战线上去,但里希特霍芬紧跟在后,正在瞄准他。
霍克不停地左右摆动着做曲线飞行,使敌人无法扣动枪机。
当两架飞机相距30米时,里
希特霍芬又射出一串子弹,其中一发击中了霍克的头部。
霍克的飞机跳动了一下就坠毁了。
这次空战的胜利,使里希特霍芬名声大噪。
1917年1月,他升任德国第11狩猎中队中队长,在4月进行的阿拉斯上空的战斗中,该中队共击落飞机89架,其中里希特霍芬击落21架。
至此,他已总共击落52架飞机,超过了其前辈、德国“空战之父“伯尔克创造的40架记录。
而自从伯尔克建议成立专业化歼击机部队——狩猎中队以来,大规模的机群对机群的攻击便开始了。
英、法相继组建了飞行中队。法国和德国一样,把最优秀的飞行员集中起来使用。
而英国则将其优秀飞行员分散在各个中队,以便使新来的飞行员学习老飞行员的战斗技能。
随着航空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德国组建了几支狩猎联队,以取代狩猎中队。
编队空战的战术也在战争中发展着。
从伯尔克与殷麦曼的双机发展到3机、5机、6机甚至12机的大编队,逐渐形成了以3机为基础的模式。
1916年夏末,德国开始以6机组成“大圆圈编队“,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战斗机编队。
它既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又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法国人拉弗伯雷对德国的“大圆圈编队“战术作了改进,使参加编队的飞机不但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飞行,而且可绕圆圈盘旋爬高。
这样就可以利用防御队形进行盘旋以取得高度优势,伺机进行攻击。这就是著名的“拉弗伯雷大圆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曾运用过这种方法;在朝鲜战争中,美机也曾用这种方法摆脱攻击。编队空战也越来越普遍。
1917年7月,英国皇家飞行队第45中队6架索普威恩“一个半支柱“式飞机奉命去德军防区执行照相侦察任务。
当机群深入德军纵深25公里上空时,遇到了德国机群。
德军飞机组成4个双机编队,在英国飞机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分别占位,将它们团团围在中心,并取得了高度优势。
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德国带队长机发出了攻击信号。
于是,凌厉凶猛而又井然有序的攻击开始了。
第一个编队从英国机群的左后方进入,向下俯冲,在目标机尾后下方,实施小迎角上升攻击。
当英机飞行员注意力放在下左侧的时候,德机第二个编队紧接着又从右上方尾后俯冲下去。
头两个编队攻击刚刚结束,第三个编队便从左前上方实施攻击,第四编队则从右前方实施水平攻击。英国机群被折腾得阵脚大乱。
带队长机命令解散编队仓促迎战,但是惨败的命运早已摆在他们面前。
英机被击落3架,其余的落荒而逃。
在大机群作战中,走运的并不总是德国人。
1917年9月23日傍晚,英德之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机群混战开始了。
由哈默斯利中尉率领的英国第60飞行中队的“a”小队首先和德国赫赫有名的飞行员沃斯遭遇。
哈默斯利中尉对德机实施了小角度俯冲,从正面进行攻击。
沃斯却像泥鳅一样从他的下面滑了过去。
哈默斯利迅速拉起飞机急跃爬升,但沃斯的三翼机已经占据了高度优势,并在盘旋机动中不停地向敌机射击。
子弹击中了英机的发动机和机翼,哈默斯利盘旋下降企图逃脱,另一架英机则准备救援哈默斯利。
但沃斯一个急转弯便绕到了这架飞机的后方,打坏了平方向舵,迫使它退出了战斗。
英国第56中队“B”小队在大詹姆斯·麦卡登率领下对德国
三翼机编队的另一架飞机进行攻击。
麦卡登向右,里斯-戴维茨向左,实施大速度俯冲,占据了这架三翼机的尾后位置。
德国飞行员惊慌失措,不顾一切地转弯逃避。
由于势单力薄,德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英机重围,但德国飞行员仍在做困兽斗,并在混战中打穿了麦卡登的机翼。
另一架红色机头的德国阿尔巴特罗斯侦察机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拼命保护那架三翼机突破了重围。
这时,鲍曼率领的英国第56中队“C”小队也赶来了,他们放弃了正在逃跑的两架德机,集中力量对付可望成为德国最著名的空中勇士的沃斯。
高度已降到了600米,沃斯在英国3个飞行小队的重围中左突右杀,不仅毫无逃跑的意思,而且还一次次地追回来起命。
最后,当他从鲍曼机头前面飞过准备实施攻击时,里茨-戴维茨正好进入他的尾后盲区。
三翼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坠地而毁,沃斯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编队空战大大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和空战战术的演变,为后来发展大机群空战理论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飞机来完成,没有飞机,说再多也没用。
费舍尔男爵为此,又跟那些高层权贵们开战了。
...
龟背岛,经过一天的搬运,终于把潜水探宝所需要的一切装备运送到了洞中。
不过也就在短短一天的时间,洞内水位暴涨,一度把他们逼到了墙根儿底下。
布莱克带人把那条狭窄的裂缝通道开辟出来,方便运输装备和人员通过。
如果他们真的挖到宝藏,到时候肯定会顺着原路返回,如果不把通道拓宽,宝藏挖出来也运不出去。
至于为什么不走水路?
别开玩笑了,经过了200年,天知道洞穴外面是什么样的景象,有没有危险?
雷克自然不想宝藏挖出来了,结果被大水给淹了,那不是白忙活吗?
所以哪怕远了点,辛苦了点,麻烦了点,他还是选择走陆路,至少安全。
什么事情都抵不过一个安全,否则挣再多钱也没用。
现在是夜里,虽然在洞中不分昼夜,但人是需要休息的。
尤其他们这波人干了一天的体力活,自然需要休息。
宝藏就在湖底,这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事情,所以不用急于一时,养精蓄锐,明天大干一场。
这个洞很潮,而且水位较高,没法扎帐篷。
没办法,他们只能回到最初下来的洞里去休息,虽然守着尸体有点膈应,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