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96章(第2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 

 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 

 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 

 察布里诺维奇马上服下氰化物并跳河企图自杀,不遂,其后被赶至军警拘捕。 

 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 

 “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 

 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第二次刺杀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 

 刺杀的机会来了。 

 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 

 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

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 

 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 

 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普当场被捕。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波斯尼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当时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 

 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时,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 

 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在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 

 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死于监狱中。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 

 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 

 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 

 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 

 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 

 “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 

 但他们也担心毛熊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 

 德国渴求战争,认为1914年进行战争有利。 

 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 

 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 

 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毛熊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 

 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 

 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 

 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 

 “1914年,毛熊基本上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1914年打仗。根据推测,再过几年,毛熊就有战斗力了。 

 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毛熊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 

 德国人预感到毛熊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游览活动。 

 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 

 “1914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7月5日,奥匈驻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呈交威廉二世。 

 信上说:奥皇储遇刺,“是毛熊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国同盟,分裂我的帝国。 

 ……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领土将长期遭受危险。 

 ……最近在波斯尼亚的可怕的事件发生以后,你一定也认为奥塞之间的敌对想求得友好的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 

 只要贝尔格莱德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则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将受到威胁。” 

 信中所谓惩罚塞尔维亚,就是发动侵略战争。 

 弗兰茨·约瑟夫恳求威廉二世表态支持他的战争行动。 

 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 

 “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1914年7月5日和1914年7月

6日,威廉二世接连召集高级将领和政府大臣,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他把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宠臣。 

 将军们回答皇帝说,一切战争准备已经就绪。 

 总参谋部的军需部长报告皇帝说: 

 “在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动员计划已在1914年3月31日完成。军队和往常一样,都已做好准备。” 

 于是德国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奥总参谋长也于7月5日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 

 这位82岁的老皇帝喃喃地说: 

 “1914年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奥匈立即着手准备挑动战争。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 

 7月20日,法国大统领雷蒙·普恩加莱和二统领勒内·维维安尼访问毛熊。 

 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 

 毛熊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1914年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 

 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 

 两国首脑会谈期间,毛熊在彼得堡冬宫举行了招待宴会。 

 席间,普恩加莱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 

 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毛熊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毛熊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 

 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 

 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1914年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 

 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 

 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 

 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 

 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 

 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 

 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 

 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帝国下发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政府作以下行动: 

 1.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匈帝国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及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1914年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及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但是最后,除了第五条和第六条条款,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其他条款。 

 原因是它违反塞尔维亚的宪法和破坏它的主权。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毛熊通知奥匈帝国,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毛熊的总动员,并表示毛熊不容许奥匈帝国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

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 

 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 

 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 

 7月29日,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 

 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 

 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 

 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 

 战争爆发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毛熊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 

 德国于7月31日向毛熊宣战,8月3日对法国宣战。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里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 

 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4路德军侵入比利时。 

 英国获知德国有入侵比利时的意图后,于8月4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 

 但德国宰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 

 “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 

 于是英国便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国宣战。 

 这样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卷入一场为期四年的战争。 

 世界大战开始了。 

 初始之战是由德军入侵中立国比利时揭开序幕的,而其中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首先接受了战火的洗礼。 

 列日城是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连接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四条铁路线都在这个战略城市中会集,然后向比利时平原作扇形展开。 

 控制这些铁路干线是实施“施利芬计划”的先决条件,因为德国的120多万迂回大军的后勤补给主要依赖这几条铁路线的运输。 

 只有拿下列日,组成旋转右翼的德国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团军才可以行动。 

 就在奥匈帝国向贝尔格莱德开炮的第二天,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接到了德国送去的照会,照会中说: 

 “德国收到可靠情报,法军拟将沿着吉韦至那慕尔一线推进,欲通过比利时国境进犯德国的意图已不容置疑,根据自卫之需,德军必须先发制人,以阻止这种敌对性的进攻。” 

 德国希望比利时能让德军借道比利时,比利时政府的回答是: 

 “我们将捍卫自己的中立,比利时不会背叛它对欧洲的责任,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击退对其权利的每一个攻击。” 

 在比利时存在的83年中,阿尔贝国王的国家从未打过一次仗,并且因为它的安全有赖于作为一个“永久中立国家”,直到1910年为止,军队甚至没有一个总参谋部。 

 德国人认为,比利时人所谓不惜一战的说法,不过是“绵羊的梦呓”。 

 8月4日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按照“施利芬计划”,西线德军前锋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共10万余人,携带200门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挥下,突进比利时。 

 迅速冲向比利时境内的默兹河天险,直奔比利时最重要的列日要塞。 

 德军如果冲过默兹河,那么通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门就被打开了,按照德国的战略设想,是几乎不停顿地通过比利时,预计没有或很少遭遇抵抗。 

 在柏林,毛奇依然希望比利时人为了面子起见开了几枪之后,或许仍会接受劝告,达成谅解。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最后一份照会只是说“以兵

戎相见”,暂时还避不宣战。 

 比利时的阿尔贝国王新动员的军队由16.5万人组成,其中大约半数部署在列日和布鲁塞尔之间。 

 比利时的战略目标是依靠列日和那慕尔的炮台推迟德军的前进,直到法、英军队能够到来。 

 列日指挥官热拉尔·勒芒将军,得到派来的后备军的增援,使他的兵力达到4万人,并奉阿尔贝国王之命,防守列日到底,直到英法援军的到来。 

 但事实上他们是不可能坚持那么久的,这一点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英国人是行动了,派出了由约翰·弗伦奇率领的人数为6个师的远征军奔赴欧洲战场。 

 但日期是8月14日,是在比利时失陷以后。 

 英国远征军到达了法国的亚眠,这支部队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配合法国陆军阻止或击退德军入侵法国或比利时领土并最终恢复比利时的中立。 

 但在临出发前弗伦奇受到嘱托,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死亡和损耗减到最低限度。 

 在被要求参加任何调动时,如果有风险,弗伦奇应当首先请示本国政府,并且一再向弗伦奇强调,他的指挥权是完全独立的,在任何情况都不受任何联军将领的节制。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把英军作为核心力量来加以保存而一笔勾销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这些原则决定了英国远征军在以后的作战中以保存自己实力为主的作战风格,毕竟他们是在为别国打仗。 

 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它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