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96章


 回到伦敦后,雷克都没去跟家里人见面,第一时间就开始联系人处理这批宝藏。 

 金币和银币,雷克给出海的人,包括那帮海军学员一人分了五枚,三位寻宝人一人十枚,剩下的他自己保留了一部分,其它的都给融了。 

 金币的价值在1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20万英镑上下,银币就不值那么多了,也就3万英镑左右。 

 其余的那些珠宝,雷克挑选了一些精美的,有代表性的珍藏,剩下的都流入了黑市。 

 战前,伦敦这帮贵族还是非常有钱的,尤其是女人,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后世有一条消费力公式,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几分道理——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 

 男人活的不如狗,这话在二十一世纪绝对不算错。 

 而雷克手里这批珠宝,最对女人的胃口,尤其是贵族老女人,看见都走不动道的那种。 

 事实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这批宝藏一流入黑市,便引发了抢购的狂潮。 

 雷克有意控制出货量,没有着急一次性出手,一是为了尽可能的迷惑视线,二是为了提高售价,多卖点钱。 

 就这样,一直卖到了6月份,手里的货出了七七八八,其中一部分还被他利用午餐肉的渠道卖到了法国。 

 包括德国那帮老容克,也都闻风而动。 

 毕竟是十六,十七世纪的珍宝,而且保存的这样完好,这帮贵族最热衷收藏了。 

 雷克这段时间陆陆续续又收了小30万英镑回来,不但把出海的成本赚了回来,还血赚了一笔。 

 罗伯特得知这趟出海的收益以后脸都红了,不是气的,更不是嫉妒,就是纯纯的没想到,早知道寻宝这么挣钱,还卖什么午餐肉啊。 

 当然,他也知道,这种事可遇不可求,运气大于技术实力,属于上帝赏饭吃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6月末。 

 原本一直提醒自己牢牢记住那个日子的雷克,却在忙忙碌碌间忘记了,以至于他从报纸中得知,整个人还恍惚了一下。 

 一时间,整个世界风云涌动。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 

 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 

 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 

 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 

 1902年1月,英国与霓虹签订同盟条约,借霓虹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毛熊。 

 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 

 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 

 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 

 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毛熊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毛熊的有力支援。 

 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 

 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 

 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 

 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毛熊的利益,毛熊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 

 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

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 

 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毛熊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 

 日俄战争后,毛熊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毛熊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 

 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 

 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 

 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 

 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 

 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订),并以战争相威胁。 

 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 

 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 

 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 

 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 

 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 

 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后巡洋舰柏林号也于1914年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 

 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 

 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 

 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 

 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 

 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 

 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两万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 

 意军装备精良,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 

 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 

 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 

 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 

 到1913年,德国

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 

 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 

 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 

 毛熊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的军队。 

 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 

 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 

 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 

 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 

 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 

 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 

 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 

 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斯拉夫人,与毛熊人是同宗,而且毛熊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毛熊有着密切联系。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 

 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 

 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毛熊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 

 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 

 1909年3月21日,奥匈帝国向毛熊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 

 毛熊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 

 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斐迪南夫妇(4张)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 

 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 

 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 

 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衣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 

 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 

 “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 

 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 

 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 

 巡视1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 

 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毛熊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 

 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 

 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毛熊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 

 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帝国的这一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 

 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毛熊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 

 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社”的人出境,但与“黑手社”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 

 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 

 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 

 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 

 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 

 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仅仅擦伤了斐迪南。 

 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9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 

 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 

 其实整个经过应该是两次刺杀,第一次刺杀是1914年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 

 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 

 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 

 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