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99章


 从英国宣战,到赫尔戈兰湾的海上激战,再到东线战场的火拼,局势愈演愈烈。 

 到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场范围波及全球的战争,将无法和平收场。 

 最后的结果,势必以一方惨胜,一方惨败告终。 

 当然,肯定有人心存幻想,觉得这场战争很快会结束。 

 但更多的人脑子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这场战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于是,纷纷开始抢盐抢粮,以至于国内物价坐上了火箭般的速度向上攀升。 

 很快,米面开始断货,紧接着,肉类和蔬菜缺少供应,在之后就是盐和糖这种看似普通的调味品,在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战略物资。 

 由于市场供应短缺,给了不少不良商人可趁之机,他们早在战争开始前便大量囤货,就等着战争开打,坐地起价,狠狠赚笔大的。 

 卡尔津城堡倒是不缺少物资,得益于雷克的先见之明,他们早早就开始囤货了。 

 现在城堡里的物资足够供应300人5年以上的需求。 

 甚至不用节省,正常消耗都够用。 

 对此,城堡上下都对雷克充满感激,和无上的崇敬。 

 当然,物资短缺的不仅仅是英国,哪怕位于欧洲大陆,地缘辽阔,德奥等大国依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处于战线后方的中欧平民来说,他们并不比前线拼命厮杀的士兵轻松多少。 

 出乎意料的持久战争让准备并不充分的德奥两国陷入饥荒。 

 不幸的是,没有什么因素能比食品短缺更加有力地动摇中欧各国社会。 

 德国人的基本问题是,他们的国家未能实现农产品自给自足,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 

 1914年以前,德国人和禽畜消耗的谷物的1\/4和脂肪的2\/5都依赖进口。 

 这也是为什么雷克的午餐肉能够在德国畅销的原因。 

 战争破坏了这个不够牢靠的农业基础。 

 1914年和1915年的粮食产量跟1913年相比已经下降了11%和15%,1916年更是骤然下降了35%,1918年下降了40%。 

 两个原因造成了这种下跌。 

 首先是劳动力短缺。 

 军队征召了农民和工人,把最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最健康的男性从德国的农场中抽走了。 

 到1916年,超过1\/4的德国男性农村劳动力不到16岁,近1\/6的在60岁以上。 

 军队还征用了全国1\/3的农场马匹。 

 这些动物习惯于艰苦的劳动,是拖拉大炮和军需的理想工具,但是因为没了这些马匹,农场难以播种、收割和平时期耕种的土地。 

 其次,而且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肥料的短缺。 

 农民可使用的人造肥料,特别是和平时期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的硝酸盐,减少了2\/3左右。 

 农民可用的自然粪肥也只有战前的一半,因为他们的牲畜在数量和体重方面都严重下降了。 

 德国的牛减少了1\/10,从1913年的1132万头减少到了1918年的952.8万头,猪减少了一半以上,从2565.9万头减少到了1027万头。 

 没东西可以用来喂这些牲畜,因此它们的体重只有和平时期正常体重的一半。 

 这反过来又意味着更少的庄稼和供应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 

 而奥匈帝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更低的国家,当然,至少在1914年以前,该国的主要食品是能够自给自足的。 

 但是奥匈帝国的战时匮乏状况比德国要严重,而且帝国的奥地利部分有时会依赖德国的粮食援助。 

 三个因素令哈布斯堡帝国起初的优势荡然无存。 

 首先,随着毛熊在1914年入侵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灾难的基础已经打下。 

 这些地区对奥地利的食品供应非常重要,饲养了几乎占奥地利和平时期1\/3的牛,种植了超过1\/3的小麦和大约一半的马铃薯。 

 俄军的入侵让这一切都毁于一旦。 

 人口流离失所,役用动物被抢走,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1915年,黑麦播种面积降低到了战前最后几年的35.3%,小麦降低到了18.4%,大麦和燕麦降到了仅占战前最后一年耕种量的5%。 

 在战争期间,这片土地从未恢复生产能力。 

 其次,奥匈帝国其他地区的农业也遇到了德国农民类似的问题,由于加利西亚遭到俄军入侵,其他地区无法取代加利西亚的农业生产,近而导致了更大的粮食缺口。 

 动物与人力同样短缺:哈布斯堡军队带走了84.1万匹马(占全国马匹总数1\/5),数百万男性被征召入伍。 

 用于土壤的肥料也不足。下图可以看到,即使是未受战火波及的地区,粮食产量也同样下滑严重。 

 由于匈牙利农业落后,倒使其农业在战时受损较轻。 

 然而到了1916年,匈牙利的许多作物产量已经下降到1913年的3\/4或更少。 

 到战争最后一年,大多数作物产量只有和平时期的一半多一点。 

 关于哈布斯堡帝国粮食的又一严重问题是,帝国各部分缺乏团结。 

 在和平时期,奥地利也只能供给本国民众2\/3的面粉,1\/3的牛肉以及不到一半的猪肉。 

 尽管匈牙利农业落后,但该国的农业生产极大,因此维也纳十分依赖与马扎尔人的贸易。 

 到1916年开始,匈牙利输入奥地利的粮食开始锐减,匈牙利首相蒂萨不仅拒绝平衡整个帝国的粮食。 

 而且利用匈牙利在十年一度的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在1917年更新了帝国妥协方案。 

 随着战争的继续,1916—1917年的冬天(芜菁之冬)德国的食品供应出现急剧恶化。 

 英国的封锁随之受到谴责,同盟国在宣传活动中将这种匮乏归咎于英国发动的无情的“饥饿战争”。 

 但原因其实是更为复杂的。 

 英国的海军封锁并没有引起那么严重的短缺,不至于让德国人和奥匈帝国人只能单单依赖本国日渐减少的资源。 

 英军的封锁起初并不是密不透风的,但是在逐渐加强,特别是英国人在1916年2月成立了一个新的封锁部之后。 

 控扼德国和哈布斯堡帝国的供应品,不仅仅是单纯地派遣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巡逻,或是在达尔马提亚海岸派驻船只。 

 无情的胁迫和灵活的外交手腕在阻止货物从中立国流入同盟国方面同样重要。为与敌方交易的企业制作的“黑名单”已于2月发行。 

 英国公司不得与这些企业做生意,这些企业的船只不能得到燃料—由于英国垄断了煤站,因此这个措施能够实现。 

 而且如果它们以某种方式进入欧洲水域,便会被皇家海军巡逻队扣留。 

 这项措施对那些有意与同盟国开展贸易的商人构成了强大威慑。 

 更有干扰性的是,英国从1916年6月开始使用为中立国家设计的强制配给新计划,以取代原本失败的自愿配给计划。 

 超过中立国和平时期需求的海运货物现在被叫停,以阻止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大批量被转运到同盟国—在战争第一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英国人也关注如何限制中立国生产的商品流入敌国。 

 他们想到的一个办法是对中立国强制实行购买协议,确保协约国有权购买中立国的部分产品。 

 通常情况下,这些协议对于中立国来说不是那么有利,因为把货物卖给求购心切的德国人会获利更丰。 

 无论如何,英国确实无法阻止德奥通过中立国(特别是荷兰)进口食物。 

 直到1918年封锁才被真正严格执行,主要是因为美国干预迫使各中立国限制了与德国贸易。 

 1915年1月柏林的面粉开始实行配给制度,第二个月,配给制度推广全国。 

 然而到了第三个月,最初每人每日225克的配额减少到了200克。 

 1915年4月,奥地利也发放了面包、面粉等配给票,匈牙利人得益于他们丰厚的农业资源,直到1916年初才开始实行此措施。 

 到1916年冬天,所有食品都要凭票才能合法获得。 

 但问题是,配

给票保证的食物经常缺货—这也是到处都在排队的原因,来晚了商店里的食物就没有了。 

 最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人们幸运的拿到了食物,由于配给量定的很低,想要维持每日人体所需营养也是不现实的。 

 粮食短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量的人患有肺结核等肺部疾病,以及营养不良。 

 儿童长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缺乏食物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影响,例如缺乏维生素d广泛引发儿童骨骼变形。 

 农村地区以外的可疑食物来源引起一系列持久性肠胃疾病,这种疾病被嘲讽地称为“芜菁病”。 

 因为在当时因其纤维块茎而被大众所厌恶的瑞典芜菁甘蓝有时是唯一易于获得的食物。 

 然而,许多疾病也是某些人恣意恶行的结果,无论是被水淡化的牛奶或是被当作鸡蛋粉出售的有毒物质。 

 粮食短缺也导致了德奥两国的婴儿夭折率升高。 

 饥饿引发的社会动荡也让青少年犯罪率攀升。 

 战争期间的德国犯罪率资料显示,1914—15年犯罪率反而降低,而1915—18年女性犯罪率攀升,其原因可能是大量男性人口被征召入伍。 

 总之,粮食是大事,英国面临的问题,全世界都在面临。 

 既然大家都是有苦说不出,那就谁也别装可怜。 

 战事非常激烈,先是日耳曼人出动齐柏林飞艇轰炸巴黎。 

 紧接着,俄军推进至喀尔巴阡山脉;澳大利亚远征军占领德属新几内亚岛。 

 巴黎被炸的面目全非,考虑到安全性,法国政府从巴黎迁往波尔多。 

 随后,英法俄三国在伦敦签订条约,规定不能与敌人单独媾和。 

 第二天,马恩河战役开始了。 

 8月27日,在英国远征军逃离德军的钳制后,克鲁克将军不再受部落直接指挥,并开始进军西南。 

 8月28日,克鲁克开始考虑向西侧靠拢,因为英国远征军已不再是他的首要目标。 

 这一行动也许能让他把朗热扎克将军赶出巴黎,并抵达法国第五集团军的左侧。 

 在这个当口,法国元帅霞飞命令热情不高的朗热扎克掉头向西,在吉斯和圣康坦之间展开反击。 

 法军的实力令德国人始料不及,德军开始遭受惨重损失。 

 但在8月29日,德国护卫营和第十汉诺威轻步兵营挺进了大约五公里。 

 随着夜幕降临,两支部队准备巩固胜利成果。 

 在那一刻,一名英勇的法国将领完美诠释了这场战争的特色。 

 威名赫赫的第二集团军护卫营和汉诺威银在吉斯遭到弗朗彻·德斯佩雷统领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的痛击。 

 然而,法国陆军元帅弗朗彻却在此时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他骑在战马上,被下属簇拥着,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命令大家披红挂绿,乐队奏乐。 

 旗帜翻飞,大炮隆隆作响,英国人不无羡慕地把法国大炮称为绝望的弗兰基。 

 大炮开道,发起攻击,穿着红裤子的步兵紧随其后,在气势上对德军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1914年8月30日,克鲁克没有事先征求小毛奇的同意,就命令德国第一集团军向内侧运动。 

 第一集团军并没有像计划的那样穿过巴黎西部,而是越过去向东北。 

 这将克鲁克的侧翼暴露给了当时驻守在巴黎北部由莫努里率领的法国第六集团军,变形的施利芬计划至此破产。 

 接连两次战败,再加上下属迅速脱离小毛奇的掌控,他只能祈祷克鲁克的行动能够立马力挽狂澜。 

 协约国军队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克鲁克向内侧靠拢的深意,这一举措的影响之一,是让克鲁克重新遭遇英国远征军。 

 1914年9月3日,已经撤退三百二十公里的英国远征军越过马鞍河,但是空中侦察显示,克鲁克的左翼存在漏洞。 

 小毛奇在9月4日意识到法军已经摆脱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的围攻,并成功与保卫巴黎的守军取得联系。 

 随后,小毛奇下达命令,启动施利芬计划所预见的决战。 

 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接到命令,进入防守状态,第三集团军则

向上塞纳挺进。 

 此外,第四和第五集团军将袭击巴黎的东南部,目的是开辟一条道路,供第六和第七集团军包围法军。 

 这与施利芬的本意背道而驰。 

 霞飞很快看到了这一点,十五天来,德国人一直在向巴黎挺进。 

 到了九月四日,他们距离巴黎已不足三十三公里。 

 对法国人来说,他们获胜的希望渺茫,形势危急。 

 9月4日,霞飞在法军总指挥部下达第六号总指示,其中预见到小毛奇已认清自己的困境,并提出利用小毛奇焦虑心理的办法。 

 于是,驻守外围的法国第六集团军越过马恩河的支流乌尔克河,包抄德军的侧翼。 

 英国远征军、法国第五集团军和伏羲的第九集团军向北急速挺进。 

 命令规定的总攻日期是9月6日,现在沦为瓮中之鳖的是德军,而非法军。 

 9月5日清晨,莫努里的法国第六集团军向前推进,准备在第二天发起进攻。 

 此时,德军将领收到侦察骑兵送来的令人不安的消息,骑兵巡逻队看到法军正越过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