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199章(第2页)

 法军第四预备役部队形成九十度夹角之势,这意味着法军正采取行动,准备从侧翼包抄德国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 

 德国军队面对法军此举的回应迅速而大胆,决定主动出击。 

 1914年9月5日上午,当法国莫努里的先头部队列队向乌尔克河进发时,他们突然遭到德军炮火的袭击,德军占领了无主之地,法军四处躲藏。 

 暮色降临,德军将领判断他已为德国第一集团军免遭偷袭以及后撤他的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 

 借助皎洁的月光,法军一路追踪,向德军已经放弃的阵地发起进攻。 

 由于德军先前的单独行动,为法军包抄提供方便之门的侧翼漏洞被堵住。 

 而且克鲁克由此得到警示,立即催促中部的援军在危险加剧前赶到德军的右翼。 

 巴黎的一部分卫戍部队由征用的出租车火速送往前线,他们避免了法军全线崩溃,但无力阻止莫努里的部队后撤的命运。 

 1914年9月5日晚上十点,法国元帅约瑟夫·霞飞下达了停止撤退,并转入全面反攻的命令。 

 但意料之外的是,这项命令却遭到了英国军队的反对。 

 霞飞有点慌了,于是立马亲自前往英军营地与英军总司令进行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 

 得到英军的大力支持,霞飞更是信心满满,立刻召开动员大会,向全体士兵表明法国军队宁肯战死也绝对不会选择后退的决心。 

 次日,也就是9月6日凌晨,法国各集团军正式展开全线反攻。 

 首先,法国第六集团军对战德国第一集团军;其次,法国第五集团军也转撤退防守为进攻,协助第六集团军攻打德国第一集团军,并钳制住德国第二集团军; 

 另外,法国第四、第九集团军则与德国第三第四集团军斗智斗勇,法军这种分头行动、逐个击破的战术使得法军占据了战略优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1914年9月8日,协约国在多处发起的反击都难以为继,纷纷被击败,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英军将领弗伦奇发现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之间存在缺口和漏洞,因此便看准时机,率领了三个军队的兵力暗中潜入其中,打了德军一个出其不意。 

 9月9日,在战斗的紧急关头,德国人首先失去斗志,开始撤退。 

 英国远征军再次越过马鞍河,向着德国两支右翼部队之间的空隙进发。 

 此时,德国疲惫焦虑的部落将军下令撤退。 

 在这次会战中,双方一共投入了一百五十万的兵力,伤亡人数更是高达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德军,在这次战争中损失了将近三十万的兵力。 

 在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交战之后,1914年9月9日,德军意识到与英法联军之间的争斗大势已去,获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十分渺茫。 

 尽管克鲁克率领的军队暂时击败了法国莫努里的军队,但是由于比罗的军队已经开始了撤退,并且由于英军的阻隔,克鲁克军队与其他德国军队之间的连接也被切断了。 

 对于此时的克鲁克而言,就算他想誓死抵抗,继续与英法联军顽强作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克鲁克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截至1914年9月11日为止,德军基本已经全线撤退。 

 马恩河战役爆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际,可以说是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对于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之间的战略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法协约国在此次战役中的胜利,为日后全面击败德国及其同盟国军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德军刚开始实行的前任总参谋长施利芬于1905年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实战中遭到了严重的阻力。 

 因此,德军不得不被迫队作战计划进行调整,然而由于冒然进攻,没有做好后方的防御和守卫措施,给了英军可乘之机,进而因此失去了作战的有利条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马恩河奇迹拯救了巴黎,重击了德国在西线快速取胜的计划。 

 在小毛奇崩溃时,法国元帅霞飞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作为法国的救星,他的声望和权威在随后几个月里无人可及。 

 而德军方面,小毛奇的统帅宝座还没坐热,就被迫让了出去。 

 9月14日,埃里希·冯·法金汉将军临危受命,但为了留住颜面和威望,小毛奇在11月3日前仍是名义上的统帅。 

 虽然目前看来,协约国在马恩河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功,但是要想击退德军,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对马恩河战役的分析和了解,能够看到,德军的失败其实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 

 一方面,德军在作战策略方面略显疏忽大意,尤其是在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忽略了与其他集团军之间的联合作战,造成了兵力的分散,无法集中; 

 另一方面,英法联军善于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军事指挥方面更具谋略和智慧,在向德军发起进攻时,能够把握好作战时机,并且善于侦察敌情,很好地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德军与英、法军在作战策略以及进攻战线方面的优劣差异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此外,马恩河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 

 首先,是德国将领小毛奇,在原定实施的施利芬计划受阻时,小毛奇随机应变,对施利芬计划作了适当的修改。 

 在这一点上,其军事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与其他前线作战军队的连接被切断,因此无法知悉战争全局情况; 

 其次,是法军元帅约瑟夫·霞飞,在小毛奇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之后,霞飞并没有因为在先前的边境之战中失利而沮丧气馁。 

 反而是带领法国军队在马恩河战役中浴血奋战,竭力粉碎德军在西线战场的计谋。 

 此外,克鲁克在战争过程中实行的单独作战计划堵上了德国军队侧翼的漏洞,对于破坏法军对德军的包抄计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战役中,以英、法组成的协约国与德国投入的兵力高达二百万人,虽然战争仅仅持续了七天左右,但是伤亡情况却令人触目惊心。 

 英法军队加起来一共约有二十六万人员伤亡,而德军仅一方就有将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损失惨重。 

 战争总能带给人以血的教训,不仅仅是马恩河战役,也不仅仅是战败的德国,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能使参战国及非参战国从中受到许多启发。 

 这场战役的影响毋庸置疑,有很多方面值得反复分析。 

 从1914年8月2日开始,这一天德军进占卢森堡,在第二天向法国宣战。 

 8月4日德军以两个军十万人的兵力开始朝着比利时挺近,此前比利时拒绝了德意志的照会。 

 比利时的国王阿尔贝一世在德皇威廉二世近乎傲慢的借道要求下,选择了奋起一战,整个比利时依托列日要塞想要告诉德意志一件事:比利时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条道路! 

 比利时虽然是个小国,但却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不过也只是坚强地抵抗了德

军不过十余天。 

 在8月16日,德军以数百门大炮和数十吨炮弹轰开了比利时的最强防御线列日要塞,然后一百万大军直接朝着比利时的腹地插去。 

 此时德意志的“施利芬计划”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德国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毛奇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德军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是以第六、第七两个集团军为首,共计23个师巩卫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再由右翼的第一至第五共计五个集团军借道比利时突破至法国北部,再采用大迂回战术,从西向东实现包抄法军主力,力求一战平定西线。 

 而法国这边的战略计划则是法军总司令霞飞亲自制定的“第17号计划”。 

 改计划是以五个法军集团军共计70个师的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希望借此一举收复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在8月4日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时候,法军也发动了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 

 依靠着比利时对德军的负隅顽抗,法军以第一、第二集团军对德军的左翼第六、第七集团军发动了猛攻! 

 德军左翼按照战略计划且战且退,吸引法军不断深入,毛奇此时的战略思路依旧按照“施利芬计划”进行。 

 但是随后发生了一个意外,德军左翼总指挥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里赫特亲王因为忍受不了德军第一战就实施战略撤退的计划,擅自更改了毛奇的计划对法军发起了进攻。 

 通过鲁普里赫特亲王的英勇指挥,左翼的德军将法军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打了出去。 

 当毛奇收到战报之后直接气得差点把德国参谋本部的办公桌给拍烂了。 

 在左翼德军将法军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右翼的德军部队在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后,终于攻破了比利时引以为傲的列日要塞。 

 但是此时呈现出一个尴尬的局面,由于左翼德军没有遵从“施利芬计划”的战略后撤吸引大量的法军部队,从而当右翼德军攻破比利时列日要塞后,法军直接抽调了两个军去援助法比边境防线,这使得右翼德军进攻的阻力加大。 

 右翼德军靠着蛮横的战斗力,开始打通了比利时通道。 

 在8月20日攻占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后,右翼的德军直接和法军第五集团军迎头相撞,在那慕尔地区双方爆发了激战。 

 但由于德军的战斗素质和装备都要强于法军,法军随后陷入逐渐不支的被动局面,此后德军后援部队第二、第三集团军赶来,法军彻底被击垮,朝着西南方向一路溃逃。 

 右翼的德军继续向南一路推进直接插入法国境内,他们还是继续着自己任务采取大迂回战略计划。 

 在阿登地区,法军以第三、第四集团军血战德军第四、第五集团军,双方在此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每一片阵地都洒满德法两军士兵的鲜血。 

 但和此前一样,法军再度不敌德军,于是只能选择被动撤退至马恩河,以凡尔登要塞为依托继续抵抗德军的推进! 

 而成功攻占那慕尔的德军第一集团军此后在推进中遭遇了英国第一远征军,这支英国第一远征军于比利时列日小镇沦陷时登陆法国。 

 随后一直跟随在法国第五集团军后面,但法军第五军团通过穿插与德军第一集团军完美错过,这导致英国第一远征军和德军进行了遭遇战。 

 英国当时依旧实行贵族募兵制,这些英国第一远征军的士兵们都是英国一等一的精英,和法军的战斗力完全成相反的状态。 

 此前法军大多数时候都被德军密集性队形冲锋战术给击垮,而面对英国第一远征军,德军在此祭出了这一战术,但却遭遇了英军排枪和轻炮的血洗。 

 但是在第一轮冲锋之后,德军反应了过来,立马拖出了重炮群对英军阵地实施了密集型炮轰,这一下便扭转了战局。 

 英国第一远征军所携带的炮火都是轻型炮,他们为数不多的重炮根本无法对德军造成太大的威胁,从而当战斗变成炮火对轰之后,英军快速被压制。 

 而在血战三天后,侧翼的法军第五集团军这才慢吞吞赶来,准备以向西南旋转的方式进攻德军第一集团军侧翼,想要解救英国第一远征军。 

 但奈何

法军第五集团军的战斗力和德军第一集团军不是一个量级的,拼命突杀一天后,只留下了上千具法军士兵的尸体,根本没有对德军第一集团军造成威胁。 

 在法军进攻德军第一集团军侧翼失败后,英国第一远征军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英国第一远征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7800余人,为了避免进一步遭受损失,英军选择了趁夜撤逃。 

 在8月25日,德军攻占法国东北部重镇蒙斯,东北部展现的溃败引起了法军防线的连锁反应,法国整个战线均遭遇了溃败。 

 截至8月底,法军丧失了北部边境的防御线,战损部队人数达到了30万余人。 

 而德军并没有选择停下,左右两翼德军部队快速推进,特别是德军第一集团军已经兵锋直指巴黎。 

 但是,“施利芬计划”中以右翼企图实现的反包抄战略计划已经象征性地破产了,因为左翼没有能够吸引法军深入,且由于法军快速的溃逃导致的收缩,使右翼德军无法完成大迂回包围战术。 

 其实这也是“施利芬计划”之所以被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计划的原因之一,这套计划太过于依赖法军的棋子化,每一步法军都必须按照德军制定的路线走,这才可能会让这个计划成型。 

 再加上,一战的德军虽然强悍,可是奈何机动性远远达不到“施利芬计划”中那么实现迂回包抄的速度,这也是一战中这个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在二战,同样的战略计划,却因为有了装甲机动师的存在,这些机动性优越的钢铁巨兽让这个计划几乎被完美复刻,当然,这也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