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第3页)
面临着被南北包夹危险的联军,决定撤出阿尔芒蒂耶尔,德军在11日开入了城中。
鲁登道夫对德军的进展感到鼓舞,他从南面调来了更多的部队(7个师),现在德军在前线的部队增加到了31个师,而联军只有13个师。
ohL不断督促第6集团军继续向西进攻,不要吝啬预备队的使用,第6集团军直接答复:
“鉴于进攻地区的路况,投入更多部队不仅不会对进攻产生有利影响,而且会增加混乱。当务之急是尽快支援更多的炮兵和弹药。”
此时,英军的境况十分不妙,各个师的人员都在激烈的战斗中持续下降,利斯河的防线就像蛋壳一样脆弱。
德军已经全线逼近伊普尔南部,同时向西前出的第6集团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离交通枢纽阿兹布鲁克19公里的地方。
英军总指挥道格拉斯.黑格急电法军,要求他们派更多的部队北上增援。
法军却回绝了黑格的要求,理由是他们认为“德军的主力都在阿拉斯一线,北部的进攻最多就是一场牵制性攻势”。
11日入夜,德军前锋以抵达尼佩森林边缘,英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的联系即将被割裂,绝望之下,英军总指挥黑格发布了著名的“无路可退”命令。
命令中,黑格指出,“法国人已经赶来了”,并且战争的胜利“将取决于哪边坚持得更久”。
同时,他用最严酷的语言命令道:“除了奋战到底,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每个位置都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每个部队都不许再撤退。
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而且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所以我们一定要奋战到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祖国的安危和人类的自由,都仰仗于诸位的坚持。”
命令自次日中午开始生效。说不准,慈父后来就是跟黑格学的呢。
4月12日,德军已经可以望见阿兹布鲁克的边缘,兵峰离城区还有不到8公里。
但是这时候,鲁登道夫内心的敏感症又犯了。
他开始关注起第6集团军的北翼,毕竟伊普尔还在英国人手里,之前光顾着往前打了,德军北翼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中午,鲁登道夫下令,将攻击的重心转向北面凯默尔山一线的拜约勒,德军只能眼睁睁看着面前的阿兹布鲁克而停止进攻。
同时,联军总司令福煦已经通过还掌握在联军手里的铁路和港口从南边运来了法军,他果
断的将法国第二骑兵军布置在英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之间,勉强维持住了脆弱的战线。
留给德军的机会其实转瞬就走,正当德军心猿意马的在向西还是向北进攻中切换时,联军的援军不断的涌入北部战区。
澳大利亚第一师和英军第四禁卫旅紧急开到了阿兹布鲁克的东面,在德军和这个交通枢纽间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同时,德军第6集团军在13号向拜约勒发动的进攻被依靠高地的英军打的鼻青脸肿,等到德军回过劲来想再想打阿兹布鲁克时,发现这个城市已经被武装成了一个大堡垒。
14日,开战6天后,德军兵峰已经开始迟钝,第6集团军各师上报人员均损失惨重,每个师平均军官损失人数超过100人。
而联军这边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到了14日晚间,英军第二集团军司令普卢默麾下已经增加了2个法国师和1个法国骑兵军(2个师),黑格还在不断给福煦打电话,要求派更多的法国人过来。
到了15日,德军第4集团军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成功攻克了拜约勒,而之前担任主攻任务的第6集团军则已经精疲力竭,基本没有怎么参加行动。
德军占领拜约勒后,战线推进到了伊普尔南面和西南面的山脊线上,不过这离西面的阿兹布鲁克越来越远了。
15号当天,英军还做了决定,为了缩短防线,释放更多的兵力(4个师),英军一咬牙,从伊普尔东面的突出部撤出了所有的军队,基本上将伊普尔变成了一个德军鼻子底下的要塞。
这次撤退也意味着,英军放弃了1917年帕斯尚尔战役中约25万条人命换来的全部战果。
讽刺的是,英军的撤退虽然就在德军眼皮子底下,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对面的德军大意,还是英军计划周密,总之到了16号下午,在英军已经撤离超过12小时后,德军才发现当面敌人的战壕全空了。
17日,这天,法国人已经送来了12个师,德军情报部门向ohL报告,说在战场上发现了法军,现在毫无疑问,德国人之前妄图在法国人来之前彻底切断英国人交通线的期望落空了。
这一天,德国人在伊普尔的南北同时发动进攻,希望将对面的比利时军队和英军驱赶出伊普尔。
结果他们小瞧了比利时军队,这支军队3年前就让德国人在列日要塞碰的头破血流,现在,经过3年战争的历练,他们的战术变得更成熟,将德国人驱逐出祖国的意志也更坚定。
在伊普尔北面,仅仅在德军发动进攻45分钟后,比利时人就发动了一系列凶猛的反击,德军文件记载,比利时人冲了上来,在贴身肉搏中,“发疯似的”用刺刀,匕首,铲子将德国人赶了回去。
伊普尔南边,英军狡猾的向后撤退了2-3公里,等到德军陷到烂泥里后,动用大炮将德军轰得七零八落。
德军第4集团军下属的第10预备军,近卫预备军和巴伐利亚第3军都报告,一线部队筋疲力尽,已经无法再发动进攻。
第6集团军则报告,在拜约勒附近,发现大批法军。
晚上7:30,鲁登道夫召开ohL紧急会议,参会的几个参战部队参谋长都强烈建议停止第二天的进攻,准备就地转入防御。
鲁登道夫却不像他的同僚们表现的这么悲观,他决定第二天再让德军尝试一下,如果不行,再转入防御。
可笑的是,一边德国人已经接近力穷,一边联军还认为自己的局势危如累卵,福煦和黑格好几次坐下来讨论要不要炸毁加来和敦刻尔克的港口,然后还认真的梳理了下从诺曼底到多佛到底有哪些港口可以替代。
到了18日,德军的士气开始急剧下降,这一方面是连续战斗后的疲劳所致,一方面居高不下的伤亡率也让大家厌战情绪激增,同时,联军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物资补给也让德军一线的士兵看不到获胜的希望。
ohL参谋阿尔布雷希特.冯.特尔在日记中写道:“士气的衰落已经从普通士兵影响到了连长和突击部队指挥官了。”
这天,德军的进攻全线受阻,不论是在南面的贝蒂讷(这地方已经打了9天了,德军没前进一步),还是在中部的拜约勒,还是在北面的伊普尔,德军都步履维艰。
鲁登道夫到目前为止,还认为德军整体局势非常乐观,但是其他ohL的高官们已经开始建议终止“乔其纱”行动了。
从19日开始,德军和联军围绕凯默尔山和贝蒂讷进行了一系列血腥而又毫无成效的拉锯战。
基本在德军推进2-3公里后,联军投入预备队,将德军顶了回来。值得注意的事,19号当天,ohL行动计划处处长魏泽尔针对“米歇尔”和目前的“乔其纱”行动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里说道:
“鉴于在佛兰德斯地区英军坚固的防御,以及大量法军外加可能有部分美军的支援,在这一地区取得大胜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不存在。”
血腥而又无聊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5月1日,德军未能再取得任何显著的进展。在看到佛兰德斯地区又变成以往以米作为推进距离标准的
血肉磨坊后,鲁登道夫不得不再次承认,德军的作战计划落空了。
ohL在5月1日正式宣布终止“乔其纱”作战。
德军在23天的作战中,共歼灭了11.2万名联军,夺取了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自身损失了8.6万人。
德军在佛兰德斯的行动,属于典型的目标不明确型的瞎打战役。
战前既定的向北占领从凯默尔山到蒙迪凯山一系列山脊,向西占领交通枢纽阿兹布鲁克,及将英军逐出伊普尔等目标,远远超过德军自身的实力能力。
在战役中,德军有机会攻占阿兹布鲁克时,ohL又认为北面的凯默尔山也同样重要,错过了攻占英军交通枢纽的关键窗口。
到了后期,明明在德军进攻已经全线乏力的情况下,ohL还不果断停止战斗,犯了和“米歇尔”行动中一样优柔寡断的错误。
最终德军不得不留在这片烂泥遍地的占领区内,任由疾病,老鼠和联军的炮火蹂躏自己已经士气低迷的部队。
同时,在“乔其纱”行动中,英军打的非常英勇,德军也终于意识到,英军是一个和法军同等可怕的对手,再也不能小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