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24章

 很多人都认为德国打赢了一战怎么怎么样,事实上,这种假设不太可能存在。 

 不提别的,单单一个资源就能要了德国人的命。 

 二十世纪的历次饥荒中,一战末期德国的饥荒,不是最严重的,也不是历时最长的,但很有代表性,也非常有讽刺意义。 

 1917年,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三年,德国的处境非常不妙。 

 在东线,尽管新成立的苏俄政权有媾和的愿望,但是这在整体的战略颓势面前算不得什么。 

 而西线的德军更是毫无进展,在海上,德国公海舰队龟缩港内,无限制潜艇战引来了丑国参战,德国从海上到陆地都已经被严密封锁,食物和原材料奇缺。 

 那一年冬天,德国平民已经吃不上麦子和面包,甚至连土豆都没得吃,不得已,大家只好改吃牲口饲料芜菁,那一年的冬天在德国人的记忆中非常痛苦,被称为“芜菁之冬”。 

 芜菁在正常的时候是猪饲料,它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比土豆差得远,但1917年冬天,德国人连土豆都没得吃,芜菁成了唯一的选择。 

 讽刺的是,从理论上讲,德国不应该缺粮食的。 

 一战之前,哈伯合成氨的技术就已经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 

 如果这些氨用来做化肥,德国不至于在1917年闹粮荒。 

 但问题是,哈伯合成的氨没有用来做化肥,而是拿来做炮弹了。 

 在当时,硝酸是炸药的必备原料,而在哈伯合成氨气之前,全世界的硝酸绝大多数都仰赖南丑国家的硝石。 

 一旦英国和德国开战,英国皇家海军可以封锁德国,让德国无法获得南美硝石,这样,等德国库存的炮弹打完,也就不得不投降。 

 哈伯法合成氨气改变了这一切。由氨气制备硝酸是很容易的化工步骤。 

 德国有了氨气,就可以大规模制造炸药和炮弹,德皇威廉二世才有底气去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漫长的消耗战,哈伯的合成氨工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德国缺的不仅是炸药,它什么都缺。光是解决了炸药和炮弹问题,德国还是不能把战争打成消耗战。 

 于是,从战前谋略上,德军小心翼翼地制定着施里芬计划,试图用一次迅猛突击打垮法国。 

 然而,德军的突击终究失败了,战争无可避免地滑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这张1915年发行的明信片呼吁人们坚持下去并试图抵制事态发展。 

 上书:”愿敌人尽可能以饥荒的恐惧威胁我们——我们将动员最后一块马铃薯,德国人将坚持不懈!” 

 对于德国而言,消耗战的尽头就是彻底完蛋。 

 德军高层深知这一点,于是,从1914年到1917年,他们做了无数的努力试图打破僵局,毒气战,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无限制潜艇战,等等等等,无不是“迅速终结战争”的努力。 

 德国事实上已经堕入了消耗战的泥坑,但是德国最高层心里拒绝承认消耗战的事实,总是想着“没准儿下一次憋大招就能彻底结束战争了”,因而德国所有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都在满足着一次次“憋大招”的需要。 

 在这样的憋大招当中,炮弹消耗是惊人的。 

 一战时期的大口径炮弹生产车间。 

 在当时,炮弹非常昂贵,但在消耗战中,大量昂贵的炮弹被“不得不浪费”在战场上 

 1916年2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9个小时就发射了100万发炮弹,整场战役,消耗的炮弹更是有几千万发。 

 这么多炮弹,需要足够多的炸药,于是,合成氨工厂昼夜开工,而德国的兵工厂也不断地把炮弹送到前线,以满足“万一下一次就赢了”的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化肥是别想了,粮食更是要满足军队的需求,普通的老百姓必须服从大局,为国牺牲,万一下一次赢了呢?鲁登道夫所谓的“总体战”,说到底也就是这么回事。 

 直到1917年底,德国都没有赢。 

 普通老百姓终于连土豆都吃不上了。 

 “芜菁之冬”肆虐德国,而民众和军队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在这样的饥荒中,已经开始有人怀疑战争的前景了。 

 1917年皮尔森斯进行马铃薯配给的公告。 

 土豆要优先供应前线,给民众留下的就只有猪饲料了 

 甚至到后来,连芜菁都要配给了。 

 但德军高层还是要憋大招。 

 1918年春天,德军在西线发动了“皇帝攻势”,试图一举击溃协约国军队,但这次攻势终究被挡住。 

 到了1918年秋天,粮荒在德国更加严重,连水兵都没得吃了,于是他们发动了暴动,看似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轰然倒塌。 

 当时的德国,哈伯法合成氨工厂还在昼夜开工,军工厂还在生产炮弹,德国海军的主力舰不缺炮弹。 

 但他们上到军官,下到水兵,都饿的失去了斗志,以至于当公海舰队代表去找英国海军司令贝蒂投降时,饿极了的德国代表趁着英国水兵不注意顺走了伊丽莎白号战列舰厨房里的一根羊腿,贝蒂看到了这一切,但没有阻止德国人的偷盗行为。 

 1918年春季,德军发动“皇帝攻势”的时候,风暴突击队的着装,这种风暴突击队被认为是后世闪击战理念的雏形,他们在西线表现非常抢眼,但终究不能突破协约国的防线。 

 对于德国民众而言,好消息是,随着战败,饥荒结束了。 

 坏消息是,接下来的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比饥荒更惨。 

 谁该为德国的这次饥荒负责呢?总不能说这是“英法美协约国的阴谋”吧。 

 这次饥荒是人为的,而首要责任人,正是一次次幻想着“再努力一把就赢了”的德国高层人物。 

 在当时,一位因伤在医院躺着的陆军下士目睹了德国战败的全过程,他深深感受到饥荒对士气的毁灭性打击。 

 在希大爷上台之前,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信奉自由主义经济,各个经济领域多由资本家和寡头控制,国家收入主要靠这些公司税收来实现。 

 这样一来,战败的德国政府和广大平民虽然穷得叮当响,但那些资产阶级和经济寡头,却能通过垄断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 

 所以希大爷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府全面介入经济领域,将那些大中企业和地主土地无偿收归国有。 

 而当时德国最富有的人群基本上是鱿鱼人,于是希大爷发起种族灭绝政策,通过集中营大屠杀,使得数百万鱿鱼人所积累的巨额财富,被掠夺一空,他们的企业成为国企,土地被分给无地的德国农民 

 就这样,德国政府不仅积累了第一桶金,还解决了大量贫困农民的土地来源,希大爷因此声名日盛。 

 有了钱之后,德国开始解决城市失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当时,希大爷和丑国总统罗斯福同时上台,为了刺激经济,两人都通过大兴基建,向失业的产业工人提供工作岗位,只不过罗斯福称为新政,而希大爷称之为新计划,而由于德国是一个战后国家百废待兴,加上集权于一人,所以德国的成效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