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24章(第2页)
到1935年时,大量的基建人力需求,使得德国已经没有失业困扰,同时丑国才刚刚解决了一半失业问题。
等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夜,德国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现象,满大街找不到闲人和流浪汉,而英法等国却还有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在街头举着牌子找工作。
可以看出,在短短几年间从一个百废待兴的战败国,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德国,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
德国政府有个叫沙赫特的金融天才,被希大爷任命为中央银行行长和经济部部长,这个人有两手绝活,一是向丑国和各协约国大量借钱,二是对于一战时巨额的赔款要求减免。
当时丑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四处找不到投资机会,因此德国和丑国一拍即合。
不过沙赫特1933年5月兴冲冲到纽约拉贷款时,一大群记者围住了刚刚下船的他,不谈借款的事,只是问德国如何迫害鱿鱼人。
虽然沙赫特当时恼羞成怒,把报纸团成一团扔在地上,但他也不得不解释,说正因为德国现在被索要大额赔款,民众生活艰难,才让一些情绪激烈的人迫害鱿鱼人,如果你们借给我们钱,我们生活过好了,自然会对鱿鱼人好的。
通过他的这番如簧巧舌,很快在丑国借到了钱。
接着,沙赫特用借的钱直接在丑国购买军火和技术,这样丑国人的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而德国也利用借的钱和技术大兴军工厂,不仅进一步解决失业问题,军事实力也迅速壮大,两个国家合作得不亦乐乎。
羽翼渐丰之后,希大爷迅速发动战争,闪电攻克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当地扶持傀儡政权,替德国搜刮进一步扩大战争的财富和资源,仅此一项所获收入就高达1040亿马克。
呐啐德国对占领国的压榨和索取,让德国民众也得以享受更加优厚的福利,从而更加支持呐啐德国。
当然,希大爷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最终目的,最终还是要为他的军事扩张做准备,而德国民众虽然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最终又沦为战争牺牲品,并在二战战败后跌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不只是德国,战后,崩溃的国家经济与严重的失业问题,发生在全球每一个国家。
战后形势算是某种和平,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正如地震后会发生海啸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在外交、内政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动乱甚至崩溃的情况。
这说白了就是战后震荡期,一战后的战后震荡期整整在欧洲持续了5年之久。
解甲归田的士兵们发现,国家的政治、社会甚至文化都发生了巨变。
战争破坏了政府职能,毁掉了经济,某些国家甚至开始社会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止战之战。
那么,它为什么反而为另一场更具毁灭性的浩劫铺平了道路呢?欧洲几百万人眼巴巴的希望保持和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美好社会。
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诉求根本无法实现,一切都是空洞虚假的。
1918年英国大选中,被许多人誉为赢得战争者的戴维.劳合.乔治首曾公开宣称:要建立一个适合英雄生活的国家。
尽管英国战前是欧洲首富,不过对于那些离开战壕回到老家的士兵来说,这句话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和讽刺。
在战争刚刚结束后,英国军队就开始进行迅速的复原(毕竟和平时期养不起那么多军人)1918年停战时英国有350万在编军人到1920年只剩下37万。
战后初期,英国的经济在1919年曾经有过一段繁荣,这让当年退役的复员军人几乎都找到了工作(但实质上他们只不过是代替了战时雇用的女工的位子而已)。
可经济繁荣仅是昙花一现,短暂的繁荣期到1920年秋即告完结。
英国政府为保护英镑不贬值,以利于进口原材料和保持金融地位。
采取了异常极端的通货紧缩的政策。
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之大受影响。
最开始的时候,一般市民的工资还跟得上物价,但到了后来就直接控制不住了。
整个1919年,仅仅因为劳资纠纷所引起的罢工就造成了3500万个工作日的损失;到1921年,这个数字飙升到8600万。
大规模的罢工、加上战后英国政府又死绑着错误的通货紧缩政策不放,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工厂因罢工和资金短缺而倒闭,随之而来的又是大规模失业和更大规模的罢工。
从1920年12月到1921年3月的短短3个月内,英国的失业率直接翻了一翻,到1921年夏,英国失业人直接飙到了口200多万人(这里面几乎全部是退役军人)。
大多数失业复员兵的住处都肮脏不堪且十分拥挤,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1918年,英政府曾许诺为退役士兵建造英雄住房,但实际情况是:仅1923年光是解决越发严重的基本住房短缺就需要建造2万所新房,而且还要重建整修老旧民宅中的几百万处陋居(这些民宅大部分都建与18-19世纪一直都是靠小修小补维持)。
到1921年,无数复员军人(许多因伤严重致残)迫于极端贫困或在街上乞讨、或靠卖火柴和和他们自己的勋章来勉强度日。
他们从济贫食堂领取免费食物,这些残疾军人只能睡在门道里或公园的长椅上。
一位复员军官曾直接对报社的记者说:我们不再是英雄,只是失业者。
罗伯特·格需夫斯是诗人、作家,也曾作为基层军官参加过前线作战,他回忆说:不断有复员的老买上门售卖靴带,讨要我准备丢弃的旧衬衫和旧袜子。
自愿离开上层中产阶级的舒适环境去前线照顾伤员的维拉·布里( veru. Brittain)说:
爱国者,特别是女性爱国者,在1914年的英国享尽荣誉。而到了1919年却备受正毁。她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生机,没有意义的世界.
英国的战后状况实际上已经很惨了,但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大陆在战后的情况比英国更惨。与其他直接参战的国家相比。
英国军队的伤亡虽然可怕,但不算最多。一战中英国军队的阵亡人数为75万、英帝国各殖民地18万、意大利50万、法国130万、奥匈帝国150万毛熊180万,德国300万出头。
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算,一些小国的损失最为惨重。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派往前线作战的部队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员阵亡或死于伤病。
交战大国的军队在作战中的死亡比例从11%-12%(毛熊,意大利和英国)到15%-16%(法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不等。
而且,在所有国家的军队中,受伤的、致残的和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亡的人数。
1918-1919年间的流感在全世界致死的人数又是一战期间因为战争而死在欧洲战场上人数的两倍。
等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夜,德国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现象,满大街找不到闲人和流浪汉,而英法等国却还有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在街头举着牌子找工作。
可以看出,在短短几年间从一个百废待兴的战败国,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德国,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
德国政府有个叫沙赫特的金融天才,被希大爷任命为中央银行行长和经济部部长,这个人有两手绝活,一是向丑国和各协约国大量借钱,二是对于一战时巨额的赔款要求减免。
当时丑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四处找不到投资机会,因此德国和丑国一拍即合。
不过沙赫特1933年5月兴冲冲到纽约拉贷款时,一大群记者围住了刚刚下船的他,不谈借款的事,只是问德国如何迫害鱿鱼人。
虽然沙赫特当时恼羞成怒,把报纸团成一团扔在地上,但他也不得不解释,说正因为德国现在被索要大额赔款,民众生活艰难,才让一些情绪激烈的人迫害鱿鱼人,如果你们借给我们钱,我们生活过好了,自然会对鱿鱼人好的。
通过他的这番如簧巧舌,很快在丑国借到了钱。
接着,沙赫特用借的钱直接在丑国购买军火和技术,这样丑国人的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而德国也利用借的钱和技术大兴军工厂,不仅进一步解决失业问题,军事实力也迅速壮大,两个国家合作得不亦乐乎。
羽翼渐丰之后,希大爷迅速发动战争,闪电攻克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当地扶持傀儡政权,替德国搜刮进一步扩大战争的财富和资源,仅此一项所获收入就高达1040亿马克。
呐啐德国对占领国的压榨和索取,让德国民众也得以享受更加优厚的福利,从而更加支持呐啐德国。
当然,希大爷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最终目的,最终还是要为他的军事扩张做准备,而德国民众虽然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最终又沦为战争牺牲品,并在二战战败后跌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不只是德国,战后,崩溃的国家经济与严重的失业问题,发生在全球每一个国家。
战后形势算是某种和平,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正如地震后会发生海啸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在外交、内政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动乱甚至崩溃的情况。
这说白了就是战后震荡期,一战后的战后震荡期整整在欧洲持续了5年之久。
解甲归田的士兵们发现,国家的政治、社会甚至文化都发生了巨变。
战争破坏了政府职能,毁掉了经济,某些国家甚至开始社会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止战之战。
那么,它为什么反而为另一场更具毁灭性的浩劫铺平了道路呢?欧洲几百万人眼巴巴的希望保持和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美好社会。
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诉求根本无法实现,一切都是空洞虚假的。
1918年英国大选中,被许多人誉为赢得战争者的戴维.劳合.乔治首曾公开宣称:要建立一个适合英雄生活的国家。
尽管英国战前是欧洲首富,不过对于那些离开战壕回到老家的士兵来说,这句话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和讽刺。
在战争刚刚结束后,英国军队就开始进行迅速的复原(毕竟和平时期养不起那么多军人)1918年停战时英国有350万在编军人到1920年只剩下37万。
战后初期,英国的经济在1919年曾经有过一段繁荣,这让当年退役的复员军人几乎都找到了工作(但实质上他们只不过是代替了战时雇用的女工的位子而已)。
可经济繁荣仅是昙花一现,短暂的繁荣期到1920年秋即告完结。
英国政府为保护英镑不贬值,以利于进口原材料和保持金融地位。
采取了异常极端的通货紧缩的政策。
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之大受影响。
最开始的时候,一般市民的工资还跟得上物价,但到了后来就直接控制不住了。
整个1919年,仅仅因为劳资纠纷所引起的罢工就造成了3500万个工作日的损失;到1921年,这个数字飙升到8600万。
大规模的罢工、加上战后英国政府又死绑着错误的通货紧缩政策不放,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工厂因罢工和资金短缺而倒闭,随之而来的又是大规模失业和更大规模的罢工。
从1920年12月到1921年3月的短短3个月内,英国的失业率直接翻了一翻,到1921年夏,英国失业人直接飙到了口200多万人(这里面几乎全部是退役军人)。
大多数失业复员兵的住处都肮脏不堪且十分拥挤,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1918年,英政府曾许诺为退役士兵建造英雄住房,但实际情况是:仅1923年光是解决越发严重的基本住房短缺就需要建造2万所新房,而且还要重建整修老旧民宅中的几百万处陋居(这些民宅大部分都建与18-19世纪一直都是靠小修小补维持)。
到1921年,无数复员军人(许多因伤严重致残)迫于极端贫困或在街上乞讨、或靠卖火柴和和他们自己的勋章来勉强度日。
他们从济贫食堂领取免费食物,这些残疾军人只能睡在门道里或公园的长椅上。
一位复员军官曾直接对报社的记者说:我们不再是英雄,只是失业者。
罗伯特·格需夫斯是诗人、作家,也曾作为基层军官参加过前线作战,他回忆说:不断有复员的老买上门售卖靴带,讨要我准备丢弃的旧衬衫和旧袜子。
自愿离开上层中产阶级的舒适环境去前线照顾伤员的维拉·布里( veru. Brittain)说:
爱国者,特别是女性爱国者,在1914年的英国享尽荣誉。而到了1919年却备受正毁。她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生机,没有意义的世界.
英国的战后状况实际上已经很惨了,但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大陆在战后的情况比英国更惨。与其他直接参战的国家相比。
英国军队的伤亡虽然可怕,但不算最多。一战中英国军队的阵亡人数为75万、英帝国各殖民地18万、意大利50万、法国130万、奥匈帝国150万毛熊180万,德国300万出头。
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算,一些小国的损失最为惨重。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派往前线作战的部队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员阵亡或死于伤病。
交战大国的军队在作战中的死亡比例从11%-12%(毛熊,意大利和英国)到15%-16%(法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不等。
而且,在所有国家的军队中,受伤的、致残的和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亡的人数。
1918-1919年间的流感在全世界致死的人数又是一战期间因为战争而死在欧洲战场上人数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