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27章


 1927年8月丑国康宁坎母公司研制出了一款名为t1的试验车,丑国军协委员会在视察了该坦克后将其命名为m1,不过这个命名随后就被国防部撤销。 

 这主要还是远在北美大陆的丑国对坦克研制并不上心。 

 后来美军在t2、t5两款原型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丑国的第一批轻坦,也就是m1和m2A1轻型坦克。 

 直到二战爆发丑国人才意识到轻型坦克已经严重落伍了(各国在西班牙内战后就认识到了轻型坦克的局限性),于是就将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并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军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此外还有一款名为m1928的轮履两用战车,这款战车也算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靓眼一笔。 

 随后克里斯蒂以该车为基础发展出了t3e2轮履两用坦克,这款坦克在车轮状态下最高时速为97千米每小时。 

 虽然该设计在丑国并没有被采用,但是英国人和毛熊人却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设计并将其采购回国用于研究,最终苏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Bt系列坦克,该坦克机动好,火力在同类战车中也是顶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装备了一门45毫米坦克炮,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装备最多的仅仅是机枪,只有少数的装备了37毫米坦克炮)。 

 在随后的诺门坎战役和西班牙内战中装备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不过谈到毛熊早期坦克,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多炮塔。 

 多炮塔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一战末期法国人设计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坦克,轻型化和多炮塔始终是两大重要特征,而将多炮塔发挥到极致的则是毛熊。 

 一战苏俄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纪20年代毛熊才开始发展自己的装甲力量,或许是天生喜欢彪悍,当时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着毛熊的设计师。 

 随后毛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该坦克虽然设计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却拥有着还可以的机动,3挺机枪再加上一门76毫米短炮,这使得该坦克成为了一个不错的火力移动平台。 

 随后在1935年毛熊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巅峰t35多炮塔坦克,该坦克装备了一门76毫米坦克炮,两门45毫米坦克炮以及两挺7.62毫米机枪。 

 虽然该坦克风光无限的经历了红场阅兵,但是看似强大的多炮塔坦克却存在的无法解决的协调问题,多炮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相互干扰。 

 而且多余的炮塔无端的增加了对机动和防护的考验,使得这类坦克的防护和机动都比较一般,畸形的强大火力又不如单炮塔效率高。 

 在1939年爆发的芬兰战争中,缓慢、防御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兰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在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中这些幸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难有作为。 

 可就算是有这两个失败的先例,苏军在接下来的新型坦克研制过程中依旧固执的采用了多炮塔设计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车,幸亏当时的科京目光长远(当时科京力主单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从5个降到了2个),让自己的门徒用t-100的边角料制造了kv-1单炮塔坦克,在此后的测试中kv-1取得了全面的胜利,逆袭赢得了苏军高层的青睐,自此多炮塔设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由于一战后的德国不允许拥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国人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坦克,对德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坏事又是一件好事,坏事是自己已经和世界脱节了。 

 但是德国人从来没有降低对坦克发展的关注,好事就是后发优势,德国人可以直接跳过此前坦克发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设计不仅仅是在毛熊,在美英法等国都掀起了一阵狂潮,只不过毛熊人最疯狂),事实证明这对德国确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有此前遗留的坦克,各国在制定坦克战术时得以自己的装备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装甲储备。 

 而德国却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国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确定自

己的坦克战术,然后在根据需求设计坦克。 

 德国人此前就密切关注着英国坦克的发展,在1927年英国人建立了用于试验的装甲部队,该部队有一个为全装备坦克的装甲营,还有一个拥有步兵,炮兵等联合兵种的混合营。 

 只不过后来英国人解散了这支实验性部队,好在德国人从第一个全坦克装甲营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队的可行性,并打算接下来按照这个思路来。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为富勒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张坦克应该集中使用,猛烈冲开敌军防线后造成巨大的打击,此外还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动步兵和火炮作为支援。 

 既然理论存在了,那接下来的就是生产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于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轻型坦克,该坦克准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 

 此外还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设计,该坦克拥有首尾两个炮塔,装备一门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于防守的炮塔装备一挺机枪,这款坦克被称之为grosstraktor1。 

 就在德国新型坦克还在讨论阶段的时候,迫切希望拥有坦克的德军计划生产一款主要以训练为主的坦克,不过这款初衷为训练的小坦克后来还是被大量生产,并在二战初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随后一款定位于战场的坦克被开发了出来,这就是二号坦克,不过该坦克主要定位是战场侦查,并不适合于大规模消耗战,然而就在此时爆发了一场战争,深深的的影响了各国此后的坦克发展,这就是西班牙内战。 

 在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之前,各国的坦克技术和理念虽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来没有受到过检验,这时候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就成为了检验这些的一个重要机会。 

 虽然这场战争规模远不如一战和二战,但是这场实战却为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坦克使用经验。 

 在西班牙内战中苏制装备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轻松击败了装备机枪的德制一号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苏制坦克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尽。 

 西班牙内战宣判了轻型坦克的死刑,此后各国都对自己的装甲力量进行了改动: 

 毛熊开始研制防护、火力、机动都更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弃了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其产物就是kv-1和t-34坦克。 

 受到西班牙战争和苏芬战争的影响,毛熊选择将坦克拆开像法国一样用于支援步兵,并解散了机械化军,用坦克旅取代。 

 好在毛熊人于1940年又重组了由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机械化军,不过苏军的机械化军并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时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车辆的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