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第2页)
而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的实力已经下滑太多,敌人亦纷纷发起攻击。
1700年,哈布斯堡西班牙国王逝世,继承权来到了法国人这边,法国明白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称霸机遇,决心要一口吞下西班牙。
奥地利哈布斯堡随即意识到事情的危急,宣布自己也拥有继承权,向法国宣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当时的法国国力如日中天,即使联合了英荷以及德意志诸邦,衰弱后的哈布斯堡仍然无法战胜法国,只能眼睁睁看着西班牙王冠落入他人之手。
1740年,抓住哈布斯堡只有女性继承人这点,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纷纷站出质疑其正当性,以期谋求自己的利益,蚕食哈布斯堡。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不宣而战直入西里西亚,奥军难以抵挡,法国顺势加入战争,继续削弱哈布斯堡。最终,哈布斯堡战败,无奈割走了整个西里西亚(中欧一个富饶的省份)。
在七年战争中哈布斯堡卷土重来,却也功败垂成,白白欠下巨款却一无所获。
到了后期,哈布斯堡只保有奥地利周围的联姻领地,他们的海外领地被各个敌人争相蚕食,已经全部失去。
但哪怕是仅剩的南德北意、匈牙利,这一亩三分地,也偏偏是民族成分极其复杂的领地。在19世纪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这些地区成为了帝国崩溃的隐患。
这又是历史给哈布斯堡始料未及的打击。
1848年,匈牙利人、捷克人要求独立,爆发了匈牙利大革命,哈布斯堡逃窜巴伐利亚(今德国境内)。
1898年,意大利人刺杀帝国皇后,试图将哈布斯堡在北意的领地加入意大利,这个领土纠纷在一战中成为意大利倒戈的导火线。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的王储,帝国南部民族反奥情绪高涨。
民族问题一直笼罩着这个帝国直到落幕,令人唏嘘的是,最终也是因为民族的复杂,庞大的帝国会被肢解成这么一副惨样。
末代哈布斯堡皇帝因一战失败、反战情绪高涨等原因被奥地利国民议会驱逐。二战前,哈布斯堡看穿德国企图吞并奥地利的野心,因反对德国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丑国。
在许多“神评”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一战是帝国粉碎机,二战是殖民地粉碎机”;在一战后,有些帝国不再是帝国,而有些帝国则直接“崩溃”了,这里说的便是奥匈帝国,相比较于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在一战中可以说是直接“打崩”了。
在欧洲的传统强国中,奥匈帝国是比较“年轻”的一个,但是其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皇室,在一战之前,奥匈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有67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当时的俄国,是欧洲第二,全国人口有5200多万人,仅次于当时的俄国和德国,国内的铁路总长4万6000公里,煤产量4920万吨,在1913年时,gdp排名世界第6位是当时意大利和日本的两倍之多。
在一战前,奥匈帝国常备军力为50万人,在1914年时迅速扩充到了100万人,在一战总计动员兵力高达900万人,在装备水平上也并不算落后,其国内有着直到现在依旧非常知名“斯柯达”和“斯太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工厂之一,甚至于在英国发明坦克之前,1911年就已经研发了坦克的雏形,当时称之为“机动火炮”,不过因为军队高层的“短视”,最终被放弃。
一战中,奥匈帝国陆军的标准步兵连,有军官5人,下辖4个步兵排,全连总兵力为267人,是一战初期“常规”的步兵连兵力,与当时的各国军队一样,一战初期的奥匈军队也并不算注重机枪,其机枪分队此时还是配属在步兵营这一级,每个机枪分队有两挺“施瓦茨罗斯”m07式机枪(或其他型号,如m07\/12式等)。
此时奥匈帝国陆军的制式步枪是“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是一种采用直拉式旋转后拉枪机的非自动单发装填步枪,该枪口径为8毫米,采用5发弹仓式供弹具,主要发射8x50毫米步枪弹,也可发射8x56毫米步枪弹、德制7.92毫米制式步枪弹以及其他同口径步枪弹,只要是不超过m1895步枪的最大膛压要求就可以。
虽然在当时排名世界第6,不过实际上奥匈帝国的经济并没有德国等其他国家那样理想,1913年时,奥匈帝国工业产值占世界4.4%,一方面,奥匈帝国与其他强国的差距比较大,只有当时美国的八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
同时,当时排名欧洲四五,但是与欧洲其他强国,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国际经济发展比较平均相比,奥匈帝国当时国内地区发展差异非常的大,如波西米亚当时其中最富的区域之一,而少部分区域甚至没有多少工业能力,也比较依靠外国的投资,其中50%的投资都来自德国。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的成分非常复杂,当时国内并没有一个单一民族超过人口的50%,缺少足够的主导能力,凝聚能力也比较差一些,相对管理比较松散,其较为重要的事务甚至需要有12个民族代表来决定,作为一个“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奥匈帝国实际上1867年才建立。
奥匈帝国1867年2月建立,这其中,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皇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更为我们熟知的名称是“茜茜公主”,奥匈帝国是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为主的二元制帝国,匈牙利为第二大民族,这保证了奥地利皇室、匈牙利贵族的利益,不过,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无权。
这种“折中”的二元制帝国,主要是因为在19世纪时,奥地利失去原有在意大利的大量土地,普奥战争中又被排出了德意志联邦,1848年镇压下匈牙利的革\/命,也是在俄国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是由于国力被大幅削弱,无法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不得不给予匈牙利贵族更多的权力,统一对方的要求,成为二者共同主导的二元制帝国。
但是其他民族却无法得到这样的“优待”,比较松散的民族管理方式,这也埋下了缺少足够凝聚力隐患,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先后分解成了十个小国,且互相之间还混乱了好一阵,可见一斑。
虽然当时奥匈帝国人口基数很大,军队员额也比较高,但是,民族成分很复杂,其国内的总人口中,实际60%为各种斯拉夫裔血统人口,由于民族太多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沟通和凝聚力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就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了同一个步兵队伍中,士兵和士兵之间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的情况,交流只能“靠眼神”或者手势等情况,这样不仅效率非常低,也严重的影响着战斗力。
虽然奥匈帝国只用了100万军队,就挡住了300万意大利军队在戈里齐亚战线发动的12次伊松佐河战役,不过在与塞尔维亚的战斗中,奥匈帝国并没有表现出与其国力真正匹配的战斗力,甚至1914年的塞尔维亚战役中,奥匈帝国伤亡高达20.3万人,被俘也有7万人,而对面的塞尔维亚军队伤亡不够11.3万人。
由于无法像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德国那样,即便是在战况不利或者巨大伤亡时,仍能保持相当高的凝聚力,奥匈帝国军队在一战中伤亡、被俘、失踪总计达到了500万人,更出现了大量的逃兵,尤其是在一战末期的1918年,奥匈军队有多大80万的逃兵,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完全被“打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