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第3页)
更为标新立异的是海战学院前任校长查德威克少将,他认为战争的根源是英国不愿容忍德国作为其海权竞争对手,他说:
“德国取胜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因为它是我们反日的唯一支持者。而如果英国赢了,它接下来会将矛头指向丑国。”
为了避免海军部内部分歧扩大化,丹尼尔斯还曾一度禁止海军部现役或者已退休的官员,发表任何关于战争的评论。
尽管如此,大多数海权战略家在海军扩建的问题是观点是一致的,即1913年海军部长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的:
“丑国必须总是在大西洋拥有一支和德国公海舰队相匹敌的舰队,同时在太平洋拥有一支和霓虹相匹敌的舰队。”
丹尼尔斯就要求国会授权多建两艘“无畏级”战列舰,而此时,战列舰的建造费用已经从10年前的530多万美元升至1440多万美元。
1914年,国会再授权建造两艘战列舰,此时海军部所拥有的战列舰数量已经达到37艘,其中有4艘尚在建造当中。
之所以海军会对战列舰的建造方案孜孜不倦,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海洋的控制权,仍然是由在任何天气状况下,都能够取得优势战略地位的战列舰决定的。”
1915年春季,美军大西洋舰队按照“黑色”战争计划来进行一场演习。在演习中,模仿德国的黑色舰队规避了丑国蓝色战列舰编队的防御,而在丑国的切萨匹克湾建立了根据地。
尽管这一结果和海战学院的研究不一致,但是它所强调的是丑国既需要加强加勒比海的防御,也需要加强海岸防御。
综合委员会重新审阅了“黑色计划”,认为近期内德国和英国的舰队都不可能威胁到丑国的安全,前提是丑国将仍然保持中立。
综合委员会估计,假如丑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话,陆军可以调集5万兵力运送到欧洲前线,显然这个数量的部队在欧洲战场所起的作用将是微不足道的。
他们还设想,德国的舰队摧毁英国舰队失败后,会利用整支舰队在大西洋防止英国的突破和反攻。即使这样的情况发生,丑国和其他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会受到威胁。
但1915年8月6日,海军部综合委员会警告说:
“到了战争末期,在被打败的交战国的纵容下,或者甚至还有胜利国的参与,将可能牺牲丑国来补偿他们战争的损失。”
因而,经过反复权衡利益得失后,大多数的丑国海权战略家同意海军应该建立一支发展平衡的舰队,同时加强对美洲海域的防御和控制,以应对欧洲任何一个可能带来威胁的战争胜利者和棘手的防御问题。
丑国海洋战略利益,从严守中立到积极备战的转变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战争形势的变化为依据,丑国参战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自己的海洋战略利益。
丑国自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其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鉴于丑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战争爆发后,各交战国对丑国战略物资的大量进
口使得丑国在战争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和双方交战国进行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因此丑国战争初期推行的是严守中立的政策。
然而,由于丑国和英国的政治、文化之间有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加上它对于英法战略物资的供应明显多于德国,因此作为中立国的丑国带有明显的偏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首次和丑国发生争执的交战国是英国。
战争爆发后,英国企图利用自己传统的海上优势地位,推行边缘和外围战略,强行对同盟国实行海上封锁,以断其战略物资供给。
最初,英国将食品列入了禁止通关的物品,后来又扩大了禁止和同盟国的任何贸易。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是中立国,有些丑国船只借道这些国家将供应给德国的货物卸载在其码头,但被英国抓获。
丑国谴责英国的海洋封锁政策是不合法的,不应该执行的如此严格。最后,英国海军部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处理战利品的军事法庭,慷慨地判给受损的中立国的船只大量的补偿,这样丑国也停止了抱怨。
也因此,丑国与同盟国之间的贸易在一年中几乎被迫停止。1914年,德国海军攻占了比利时,并获得了弗兰德沿岸的重要军事基地。
德国提尔皮茨将军希望潜艇能继续不断骚扰英国舰队。但是1915年2月之后,德皇否决了他的提议,并采纳雨果·v·珀尔将军的计划,利用潜艇来攻击协约国的货船、运输船和油船。
尽管德国外交官说这将可能引起中立国的抗议,但是外交部还是确定了一个环绕英国的海上战争地带,宣布任何进入这一区域的交战国船只都有可能受到德国的潜艇的攻击。同时德国还警告中立国的船只要避免进入这一区域,以免发生“不幸的错误”。
德国潜艇战开始实施的三个月里,成效非常显著,英国的船只损失急剧上升。为这种成功所激励,德国又调拨了一部分潜艇驻扎在奥地利的波拉,以攻击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的协约国商船。
1915年5月7日,冠达油轮公司的“卢斯塔尼亚”号油轮被误认为载有军需品,而在驶离爱尔兰海岸后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1153名乘客遇难,其中包括114名丑国人。丑国人对于这一灾难反应非常强烈。
前任大统领西奥多罗·斯福,谴责威尔逊大统领没有保护好丑国乘客的生命,共和党强烈呼吁加强战备,很多丑国人都要求参战。
威尔逊对于这一灾难性事件也相当震惊,他三次向柏林发送警告,要求德国停止无限制潜艇战,在攻击船只之前确保转移船上的乘客,并威胁说如果德国再击沉一艘油轮的话,丑国将与其断绝外交关系。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爆发,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英国舰队并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被迫放弃了进攻性战略。战争结果再一次给丑国海军部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保持中立,势必对丑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面对危急的形势,海军部综合委员会最终认为海洋战略的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是保护“门罗主义”,将德国的触角排除在西半球之外;第二是控制两大海洋,保护丑国的海外贸易,将敌人驱逐出海洋;第三是提高军事实力,以便增强威尔逊在斡旋欧洲战争中的影响力;第四,一旦国会宣战,一部分舰队将参与协约国作战或者在北大西洋独立作战。
综合委员还特别强调,假如德国打败英国,这种胜利花费的代价可想而知将是巨大的,会使德国短时间内不能追寻其战前所树立的——“世界政治”的目标,但是德国的舰队在击败英国海权的十年内很可能对“门罗主义”造成威胁。
这一计划被丑国政府认可后,就
从根来上改变了丑国在一战中的中立政策,正式确立了丑国站在协约国一边,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作战的方针,也正式确立了战时丑国的海洋扩张战略。
上述可见,丑国在一战爆发后,最初对一战持中立政策,对交战双方保持贸易关系,大发战争财,以增强国力。同时,大力加强海军发展,以便对付潜在的对手德国与霓虹。
1916年,日德兰海战后,英国失去了海上优势,德国海军优势凸显出来,不仅威胁到英国的安危,也威胁到丑国的安危。
一战形势的巨变,加速了丑国对一战政策的转变从中立到参战,即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1917年1月9日,德国在其总参谋会上决定于月底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得知这一消息,威尔逊已经别无选择,他立即宣布和德国断交,并命令海军部武装所有商船。
德国对于丑国参战也己经有了心理准备。外交部长阿瑟·齐默尔曼致电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其内容是要求墨西哥和德国结成联盟,有可能还要联合霓虹对丑国开战,德国将帮墨西哥收复1848年丧失的土地。
英国截获了这封电报,复制了一份转交给了白宫,并于3月1日向媒体公布。齐摩尔曼的电报一公布,举国哗然,反德浪潮迅速高涨。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德国潜艇又击沉了丑国的一艘油轮、三艘货船和两艘协约国商船。显然,过去的中立政策已经不再具有灵活性,1917年4月6日,丑国正式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