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第2页)
黑海航道由此遭到封锁,严重影响西欧对俄罗斯的援助,这将可能导致协约国战败。奥斯曼的参战让英法压力倍增,英国海军大臣提出“外围战略”,目的是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从而把土耳其逐出战争。为此,需要打开达达尼尔海峡,进而在加里波利登陆。
这个方案也得到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由此,1915年1月2日,英国政府决定开辟达达尼尔海峡新战线。英法本来打算以海军直接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后,陆军就能轻松登陆。
但从2月19日到3月18日,土军凭借永久要塞的克虏伯要塞炮和水雷的帮助下给联军舰队以重创,英法战舰3艘沉没,4艘受伤。虽然英国最后还是取得了海峡口的控制权,登陆却早已失去突然性,土军在德国军事顾问指导下,挖好了堑壕严阵以待。
双方的焦点集中到了加里波利,协约国必须占领加里波利才能在陆上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为此协约国组建起一支澳新军团,主力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兵力近八万人,指挥官是人称“诗人将军”的英国陆军上将汉密尔顿。
与其对阵的是该地区实际的总指挥官,德国冯·桑德斯中将指挥的土耳其新编第五集团军,兵力8.4万。1915年4月25日夜,炮火准备后,协约国部队在半岛的几个滩头开始登陆。
在当时而言,大规模登陆战基本没有先例可循,既缺乏组织,士兵也没有受过训练,并且事先对登陆地形缺乏了解。协约国士兵一下水就开始混乱,指挥官无法有效指挥部队。
这无疑对岸上早已严阵以待的守军有利,在土耳其军队炮火和机枪压制下,首批登陆的1.6万澳纽军团官兵伤亡惨重,被压在临时掩体里动弹不得。双方在海滩僵持了几天后,冯·桑德斯认为是时候发动一波反击,把澳纽军团赶下大海。5月1日,他指挥土耳其大军围攻协约国南边的一个登陆场。
这时,协约军主将汉密尔顿也亲临一线指挥,在堑壕面前,攻方通常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次是土耳其遭受损失,协约军守住了滩头阵地。陆上进展不大,同盟国在海上却取得了战果。
5月13日,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被土耳其舰队击沉,几天后,胜利号和威严号驱逐舰又被德国潜艇击沉。英国海军经不起这样巨大的损失,撤离了大批舰只。如此,登陆部队又失去了海军的支援。
整个5月份,双方反复冲杀,两军都伤亡近半。但毕竟还是土耳其守住了阵地,战局陷入困境需要有人负责,英国海军参谋长费希尔和海军大臣丘吉尔都为此被迫辞职。
很快进入夏季,虽然气候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英国还是不肯放弃,不惜一切代价又增派3个师英军前往半岛。冯·桑德斯也补充兵力,集结军队迎战。到了8月6日,协约军全力发动最后一击,试图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的苏弗拉湾取得突破。
在这里,土耳其军队防守较为薄弱,英军起初登陆比较顺利。但汉密尔顿指挥较为保守,未能抓住时机扩大登陆场,浪费了战机,冯·桑德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两万多人的援军来到苏弗拉湾,在山脊上设立起临时防线。英军对此却毫无觉察,等他们发起进攻时,遭遇到顽强反击,在山崖防线下,英军寸步难行。即使汉密尔顿亲临前线指挥也无济于事,土耳其军的炮兵和狙击手一次次挫败了英军抢占制高点的企图。
在这里,双方投入大量兵力,血战了5个昼夜,英军最后还是不得不停止进攻撤回登陆场。由于战略失误,汉密尔顿也被召回并解除兵权,换上门罗将军接任。此后战斗再次陷入拉锯,在海滩上双方又相持了四个月,从加里波利撤退也一再被提上议事日程。
11月23日,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痛苦地下令从半岛撤退。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这场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以彻底失败告终。
整场战役,协约国先后投入了50万大军远渡重洋来到这个小小半岛,最后付出17.9万余人的惨烈伤亡。其中英国损失最大,阵亡34072人,负伤78520人;排第二的就是澳大利亚,共有8709人战死,19441人负伤。奥斯曼帝国也不遑多让,阵亡56643人,受伤107007人。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更是他们历史上遭到最惨重伤亡的一次战役。
澳大利亚在1901年1月1日改各殖民地为州,统一成联邦,澳大利亚联邦就此成立,并通过第一部宪法。1901年,澳洲大陆人口不过378万人左右,到战役爆发的1915年,人口也还不超过490万。在加里波利一战,澳大利亚军队死伤就将近2.9万人,接近总人口的0.6%,伤亡之大令人咋舌。
此战也使奥斯曼帝国主要将领之一凯末尔成为战争英雄。数年之后,他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赢得现代国家土耳其的诞生,并被称为土耳其的国父。
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澳大利亚帝国军最终协助协约国集团战胜德国,成为英国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帝国军整体表现出色。澳大利亚帝国军在实践中成长,在战斗中学习,不断提升的军官素质、指挥权的变化以及军队关系,使其最终成为一支卓越的武装力量。
澳大利亚帝国军在成立之初有着区别于英军以及其他自治领军队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员均由志愿兵构成、军事经验不足、后勤以来英军、以及士兵以作战部队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自愿加入澳大利亚帝国军的人数较为可观。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率增加,志愿者人数逐渐减少。至1916年,澳大利亚帝国军开始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
一战之初,英国是欧洲列强中唯一不征召义务兵而采取志愿兵制的国家,然而随着战时的持续胶着和战局的不断扩大,1915年12月28日,英国通过一项法令,实行义务兵役制。
英国做法得到了澳大利亚联邦的效仿,但《1903年国防法》禁止澳大利亚军队成员在英联邦或其领土范围之外服役。这意味着不能强迫澳大利亚公民前往海外服务。澳大利亚工谠比利·休斯在1916年与1917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征兵投票,均以失败告终。
从战争开始至战争结束,澳大利亚帝国军所招募的士兵始终为志愿兵,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成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有3个没有实行征兵制的参战国。志愿兵制的实行虽然在战争后期导致了澳大利亚帝国军兵源不足,但志愿兵制度保证了澳大利亚士兵个人强烈的战斗意愿,因为每一个入伍士兵都要跨越整个地球前往战区与敌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