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第2页)
德军意识到英军即将展开全面进攻了,于是纷纷赶到防御阵地,准备好机枪,同时发出照明弹以探测英军向山脊的移动。
德军以为英军即将进行的常规性的阵地战,万万没有想到危险来自脚下。在经过20分钟的战地沉默之后。直到03:10,命令才被引导到引爆地雷的线上,在20秒的时间内,在预设的21个地雷中,有19个被爆炸。
爆炸就像暗夜中猛然喷发的一座巨型泥火山一样,巨大的暗红色气团裹挟着泥土、钢铁、尸块喷射到了数百米的高空,然后下了一场泥土与火焰的暴雨,战场上任何其他炮弹发出的爆炸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山崩地裂”形容这次爆炸都过于苍白了,有两句话来描绘本次爆炸的:
“人类有史以来所制造的最大的一次非核爆炸。”
“人类有史以来所制造的最大的一次人为的噪音。”
这次大爆炸被誉为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之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制造爆炸,爆炸导致的地震,距离战场200多公里的英国首都伦敦都感受到爆炸所带来的震动。战役指挥官普卢默将军在发动进攻前向他的下属发表演说,“明天我们不一定能改写历史,但是肯定将改变这个地方的地理”。
据信,有超过1万名德军士兵在此次爆炸中丧生,绝大部分死于巨量泥土的掩埋。德军第3皇家巴伐利亚师因此几近全军覆没。
大爆炸之后,英军火炮随即以最大火力开火,进行了间距640米的三条弹幕轰击。反炮兵组则用毒气弹攻击所有德军炮兵的可能位置。德军的坚固工事绝大多数灰飞烟灭,同时飞上天的还有整个倒霉的梅西讷小镇。
接着,英军、加拿大军和澳新军团的9个进攻师和3个预备师,蜂拥而上,冲进几乎无人防守的阵地。他们只付出了轻微的代价,就攻占了整个梅西纳山脊,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不过,尽管前线德军覆没了,但德军位于后方的预备队还完整地保留着,德军迅疾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在重炮的轰炸下,后来梅西纳山脊还是被德军夺了回去。但协约国军队,还是认为自己获得了胜利。
整体上,梅西讷战役极大地提升了同盟国的士气,这标志着西线第一次防御性伤亡实际上超过了攻击性损失,德军伤亡25,000人,而协约国军队伤亡17,000人。
话说,上述21个地雷爆炸点只炸了19个,尚有两个爆炸点没有炸。在1955年7月17日,一道闪电奇迹般地引爆了其中一个爆炸室里的炸药,还好那地方早已荒无人烟,巨大的爆炸只炸死了一头倒霉的老牛。而另外一个尚未爆炸的超级地雷,仍带着20吨炸药,在某个地方安静地存留着,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奇袭60阵地》,讲的就是梅西纳山脊战役,在众多爆炸点中,60号阵地是德军至关重要的一个。英军将爆破60阵地的任务交给了澳大利亚军队,这场爆炸,澳大利亚军队算是立下了大功。
不过,如上所述,整个隧道的开掘任务,是在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工程师的统筹下进行的,具体负责挖掘任务的包括英国皇家陆军第171、175和250隧道掘进连以及加拿大陆军第1、第3和澳大利亚陆军第1隧道掘进连在内,共2000余人共同完成的壮举。澳大利亚军队只派了一个掘进连参与,占总人口的1\/6弱。
看《奇袭60阵地》时,会产生误解,好像整场战役的地道,都是由澳大利亚人来开掘的。
考虑到这是一部澳大利亚电影,其实也好理解。就像《帕斯尚尔战役》一样,作为一部加拿大电影,里面呈现的全是加军的行动,好像整个一战都由加拿大军队在打一样。韩国的《鸣梁海战》里也看不到大明军队的影子。
说到澳大利亚军队在一战中的表现,与加拿大军队比起来,前期要黯淡许多。加拿大军队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帕斯尚尔战役)、维米岭战役等中表现,都非常耀眼,以至于在目前的维米岭,法国还赠送给了加拿大一小块领土,以感恩加拿大军队在一战的表现,这块土地至今飘扬着加拿大国旗,成为了加拿大的一块飞地。
一战中,澳大利亚军队于1915年与新西兰军队联合组成了一支澳新军团,跟随英军为主力的部队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实施登陆。目的是缓解俄国东线的压力,打破西线的僵持战壕战的局面,力图打通英国同乌克兰粮仓(敖德萨)的黑海连接线。结果,遭遇了惨败,双方在加利波利血战了8个月,协约国军队始终未能实现突破,也没能实现战略意图。整个战役澳大利亚战死7594人,总体丧失战斗力26094人。
加里波利一战不过是澳新军团噩梦的开始。在之后的索姆河大战中,澳新军团再次成为突击的主力。在德军猛烈的炮火压制下,澳军的三个师不断冲锋,被击溃后再次冲锋。战役结束后,这三个师有23000人伤亡。此外,还有一个执行牵制作战任务的师,短短几天内就伤亡了 5500人。
之后,澳新军团先后又参加了伊普尔战役、帕斯什达勒战役、维累—布通诺战役等。不过,在经历过起初的连番的恶战后,澳新军团逐渐被磨砺出了强大的军事素养来,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军人素质得到了协约国军队高层的赞赏,战争结束后澳新军团也被认为是协约国最优秀的部队之一。战争期间,40多万多名澳大利亚青年志愿参军,其中33万多人被送往欧、亚、非战场上作战,其中50%非死即伤。而当时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还不到500万!
作为战利品,原属德国的殖民地新几内亚成为澳大利亚的领土,并得到正式认可。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民族精神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澳大利亚人原来向外国人介绍自己时总是说“我是维多利亚人“,“我是新南威尔士人“等等。一战结束后,很多人开始自豪地说:“我是澳大利亚人!“对澳大利亚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奇袭60阵地》,就完全可以看作是澳洲民族精神的凝聚性作品。
这部战争片,没有选择枪炮连天,血肉横飞的地面战场,而是选择了澳大利亚陆军第1隧道掘进连来讲述澳军的故事。
所以,尽管是战争片,但全片里的战争戏却非常少,屈指可数。更多的场面,都聚焦于暗无天日的底下,在泥泞的地道中,脏兮兮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感到压迫,也感到紧张。
澳大利亚多矿,这些由矿工组成的掘进战士,将自身的优势迸发出来。当然,这些战士里,有勇于担责者,也有怯懦者,既有父子兵,也有各自朋友,他们结合在了一起。
在60号阵地之下,展开了一场地下奇迹式的挖掘。
全面总体上,还是很好看的。将澳军的精神面貌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对战争的残酷也有很好的刻画。不需要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讲解,直接去看,去感受就可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英联邦国家的澳大利亚自然也参加了这场世界大战,1914年8月15日,澳大利亚组成远征军,派遣了20000步兵奔赴对德战场,同时在国内开始征兵,扩大当时澳大利亚德王牌兵种——澳大利亚轻骑兵。一战期间澳大利亚共派遣了26个骑兵团,共9000余人。
澳大利亚远征军由于澳大利亚长期没有战争隐患,在一战爆发前,澳大利亚的常备军人数非常少,在决定参战后只能临时征召士兵,对于骑兵这个兵种来说,训练的难度是要远大于步兵的,但是澳大利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非常发达,长期以来在民间积累了大量骑术娴熟的牛仔,当时澳大利亚官方也针对这一特点,向澳大利亚各地的牧区发征兵广告和进行征兵宣传,在短时间内就招募到了大量骑术娴熟的年轻牛仔,这些年轻的牛仔普遍都有使用轻武器的经验,在短时间内集中训练就能具备较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