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50章(第2页)

 大战对澳大利亚制造业起了促进作用。 

 1914年以前,制造业只是有了初步的基础,英国工业品在澳大利亚市场独占鳌头。大战爆发后,正常的来源断绝,澳大利亚的民族工业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到1919年,以前国内没有制造过而这时已制造的工业品达400种之多。 

 还可从加工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看出来,1913-1914年为5550万英镑,到1917-1918年为6360万英镑。工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1917-1918年已达17.4%。当然,澳大利亚的经济仍十分落后,仍是一个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程度很低。 

 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钢铁工业在大战期间发展尤为迅速,纽斯卡尔成了澳大利亚的钢铁基地。生铁产量,1913年全澳为4.7万吨,至1919年已升至33.2万吨。战前许多冶金工业部门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休斯政府根据《戒严法》从德国公司手中收回冶金权利。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联邦政府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麦生产事务。 

 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由澳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 

 在整个大战期间,通过上述措施,澳大利亚往英国运送小麦高达4.47亿蒲式耳。 

 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联邦银行和其他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生产的资金,同时还组织银行与小麦生产场主签订贷款合同。联邦政府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还颁布了奖励种植小麦的条例和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畜牧业,联邦政府设立了中央羊毛管理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向英国出售羊毛一切事务,委员由牧羊场主、羊毛商人、羊毛厂家推举的代表组成,主席一职由政府派官员充任。 

 羊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销售羊毛、评定等级、组织运输。羊毛和小麦的运销是关系到澳大利亚经济命脉,以至关系到澳大利亚国家命脉的大事,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是澳大利亚在大战期间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第二,举借外债、发行公债、开辟税源和增加税收。到1918年6月30日,澳大利亚欠帝国政府的债务达4900万英镑,此外还欠帝国给澳军的给养费达4200万英镑,两项合计达9100万英镑。4200万英镑贷款系提供的现款与黄金,联邦政府利用其中的黄金作为发行澳大利亚纸币的准备金,因此,澳纸币信用极高,为稳定和抑制物价起了巨大作用。 

 四年中,物价虽有波动,但不像其他交战国那样大。据统计,四年内,大部分商品上涨幅度在46%左右,只有医药品、建筑材料、煤、钢铁、棉织品上涨幅度超过一倍至两倍。此外,联邦政府还举借了大批国债,即发行公债券,先后共发行7次,总额达19408万英镑。 

 联邦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开辟了新税源,如增收遗产税、所得税、战时利得税等,此外还提高了税率,如提高了土地税率、出口税率、娱乐捐税率等,因而国家税收在四年中成倍地增长。1914年全澳税收仅为64万英镑,1915年上升为380万英镑,1918年又上升至2120万英镑,1918年比1914年要高32倍多。 

 第三,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控制经济。 

 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控制经济,使经济发展符合战时之急需,其具体做法如下: 

 (1)1916年1月,联邦政府为使资金确实用于战争和生产便颁布了《投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在四年内投资于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的资金达9430万英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管制物价。大战期间,影响政治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是物价波动幅度的大小,因此,联邦政府在战争期间十分重视物价动向,为了抑制批发和零售商品价格的暴涨,特地成立了一个以前总理迪金为首的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和研究物价问题。1916年3月又成立了全澳物价调节局,首先将面粉及面粉制品规定全国统一价格,后又将一切日用品规定详细价格。 

 为了使物价真正达到稳定,还严格限制水陆交通运费的提高。同时各州政府又建立物价评定局,派专员主持工作。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在四年大战期间,医药品上涨率为209%,建筑材料为144%,煤铁为119%,棉织品为131%,其余商品上涨率大致在21-47%间。这样的上涨幅度就是在和平时期也不是最高的。澳大利亚的战时物价管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国家控制重要物资。那时澳大利亚的主要物资是羊毛、小麦和矿产品,而这些物资的销售基本上由国家控制,为此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羊毛管理委员会、小麦管理局、锌铜产品管理委员会、五金交易所。此外,国家还对诸如肉制品、皮革等产品予以统制。 

 (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由于国家控制了重要物资羊毛和小麦,而这两项物资又主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此政府就可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为了解决进出口贸易的运输问题,联邦政府努力增强交通运输能力,1917年2月建立航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内外运输业。 

 1916年7月,休斯总理亲自向英国定购15艘运输船。此外还大力发展本国造船工业。澳大利亚是一个外向经济型国家,运输问题的解决,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对劳工采取高压与仲裁并举的方针。为稳定政局和解决劳资纠纷,政府采取了高压政策,首先建立自由工人服务社,雇佣志愿工、“忠诚工”来担任运输工作,以破坏罢工;其次,根据《戒严法》劳资法庭撤销有关工会注册的法令;再次,惩罚工人积极分子;最后设立工资调整局,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用这些高压与仲裁并举的方针缓和了劳资纠纷,稳定了国内局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便全力进行经济恢复工作,在恢复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战后整个澳大利亚恢复经济工作亦进展顺利,如1918-1919年,国民收入总值为3.58亿英镑,到1928-1929年上升为7.68亿英镑。与此同时,国民按人口平均收入也有所提高,从1918-1919年度的86英镑上升至1928-1929年度的121英镑。 

 再以畜牧业产值言,1918-1919年为10160万英镑,1927-1928年为1.12亿英镑,也有相当幅度的增长。 

 农业总产值也有所增长,1918-1919年为5900万英镑,而1928-1929年为8950万英镑。 

 为了解决战时遗留下来的财政危机,联邦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以摆脱困境。 

 第一,1924年颁布《银行法案》。法案明确规定联邦银行为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对外汇兑政策。第二,鼓励农牧业生产,奖励各种产品出口,采取各种办法开辟国外贸易,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