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第2页)
不幸的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并没有持续下去,而是在保守的20世纪30年代消失了。
20世纪20年代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欢乐、饮酒和性自由,尽管这仅对一些人来说是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富人和中上层阶级享受的繁荣并没有延伸到工人阶级。超过40%的丑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非裔丑国人从南方农场向北方城市大规模移民,加上黑人文艺复兴带来了黑人文化的更大影响力,使种族主义急剧抬头。
成群结队的丑国白人加入了三k党,在他们看来,三k党信奉的是纯粹的丑国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被时髦而世故的城市居民遗忘。
反移民言论猖獗,导致了1924年《国家起源法》的通过,该法案对一些人(如亚洲人和东欧人
)进入丑国实施了限制。
蓬勃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技术突飞猛进、文化勃兴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一分为二的十年:
它划分出了穷人和富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黑人和白人、新女性和传统女性。
当人们彻夜不眠地在夜总会和地下酒吧跳舞时,表面之下的种种分歧正把这个国家一分为二。
然而,这些人都无法预测的是,当20世纪30年代和大萧条来临时,他们的世界将如何崩溃。
相比起北美大陆的和谐,北欧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维京时代结束后,北欧三国都陷入内乱之中。
在挪威,虽然国家在公元872年已经统一,但国王一直未能订立清晰的继承法,继承者有时是依靠贵族的支持,有时是凭力量夺位。发生争议的时候,甚至会有数人分享权力。
1130年,挪威国王“十字军战士”西居尔一世逝世,引发起西居尔的儿子马格努斯和西居尔的弟弟哈拉尔之间的继承战争。战争未有随两人过世而终结,因为他们的子孙总是继承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结果内战竟然持续足足100年。终于,在1240年,于哈康四世的领导下,他的对手在战事中阵亡,其他贵族的叛乱亦一一被平息,内战才告结束。哈康四世在天主教廷的支持下,采纳了其他天主教国家所使用的长子继承法,终于为继承权纷争划上句号。
至于瑞典,也同样处于数个家族争夺王位的时期。1125年,瑞典国王小英格逝世,丹麦王室阿斯特里德松家族的马格努斯一世和斯渥克尔一世一同称王。虽然马格努斯在1134年的内战中战死,但斯渥克尔却未能巩固家族的权力。他在1156年被刺杀以后,另一家族的埃里克获贵族选为艾里克九世,斯渥克尔家族和艾里克家族长期的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权之争由此开始。1250年,在斯渥克尔和艾里克两个家族都绝嗣后,比耶博家族的瓦尔德玛凭借与两个家族都有血缘关系,获选为瑞典国王,才把国家重新统一。
尽管这段时期的瑞典内忧不断,但每任国王都会视对外扩张为“政绩”,因而未有停下扩张的步伐。瑞典的势力范围于是扩张至诺尔兰(今瑞典北部)及芬兰的沿海地区。14世纪初,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更继承挪威王位,虽然他在1364年被篡夺瑞典王位,但他留下的血脉依然影响深远。
而在丹麦,反倒在12至13世纪拥有一段相对统一的时期,因此得以用其称霸海洋的传统,把波美拉尼亚(今德国及波兰北部)和爱沙尼亚纳入其统治之下。虽然王位没有太大争端,但国王却与贵族与教会关系恶劣,王权、教权及地方权力之间的拉扯,最终在13世纪末导致王权没落。
在克里斯多夫二世在位时期(1319-1332),王权跌至最低点,丹麦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教会和贵族又豁免缴税,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国家大部份领地都由地方领主全权统治,国王毫无实权。克里斯多夫死后,更有八年的时间王位悬空,各领主直接统治国家。
1340年,摄政贵族的头领格哈德三世被杀,克里斯多夫的儿子瓦尔德玛四世趁机回国,获选为王,他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重新征服全国国土,地方分治的局面才告一段落。
瓦尔德玛四世身后留下两个女儿,梅克伦堡公爵夫人英娥柏格和挪威王后玛格丽特。当时在丹麦,虽然女性并无继承权,但她们的儿子仍可继承王位,而且最终是由贵族选举决定。
尽管如此,玛格丽特在1375年,趁瓦尔德玛刚刚逝世,乘近水楼台之机,抢先要丹麦贵族选其五岁的儿子为丹麦国王奥拉夫二世,玛格丽特成为摄政王后,掌握实权。加冕大典上,玛格丽特更坚持为奥拉夫加上“瑞典真正王位继承人”的头衔(被篡位的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是奥拉夫的爷爷),以图染指瑞典国土。
波美拉尼亚的历史边界(黄线)与今天德国和波兰的边界。
5年后,奥拉夫的父亲,挪威国王哈康六世逝世,丹麦国王奥拉夫继承王位。
玛格丽特掌政期间,把丹麦和挪威两国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把先前丹麦内乱时期失去的最后领土都成功收复服。1387年,17岁的奥拉夫急病去世。
虽然失去作为国王的儿子,一般代表着同时失去摄政的合法性。不过,玛格丽特凭有目共睹的治国才能,竟让丹麦和挪威的贵族破例,将其再次选为摄政。
同一时间,瑞典则陷入内部分裂之中。自马格努斯四世被推翻后,贵族把阿尔伯特推上王位。但是,来自梅克伦堡的阿尔伯特,极度偏袒德意志人,在瑞典各地都任命德意志官员,导致
瑞典上下非常不满。
1388年,阿尔伯特下令收回部份贵族领地,终于令各地领主按捺不住。瑞典议会向玛格丽特求助,更把她选为“最高领主及统治者”,并且接受她所钦点的任何继承人为国王。次年,阿尔伯特兵败被俘,玛格丽特正式把瑞典纳入其统治之下。
这时的玛格丽特,始终需要为她的大帝国找来一个继承人。她自己没有子嗣,于是选择了姐姐的外孙,8岁的埃里克,将他收为养子。1389年,他获选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三世。1396年,丹麦和瑞典也正式册立其为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和瑞典国王埃里克十三世。
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了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一词,德文意为“商会”或者“会馆”,最早是指从须德海到芬兰、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与一群贸易船只。宗旨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城市。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当时,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共同敌人都是汉萨同盟及德意志地区对斯堪的那维亚经济的影响。1397年,埃里克的三国加冕大典在瑞典的卡尔马举行,这个北欧三国的联盟,因此称为卡尔马联盟。
不过,玛格丽特继续掌有实权,即使艾里克成年后依然如是,直至玛格丽特在1412年逝世,终年59岁。她被视为北欧其中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把北欧三国联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虽然她在生时所使用的头衔都十分含糊——在早期所用的是“全丹麦王国的最高领主和守护者”,之后却只称“摄政”——但无论如何,当现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在1972年登基,成为丹麦史上第一位正式继承王位的女性时,她特地选择了“玛格丽特二世”这称号,并把玛格丽特王后称为“一世”,以示承认其君主地位。
至于埃里克,由8岁即位开始,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被培养成为全北欧的统治者。1429年,他在在连接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松德海峡(至今仍然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设立了关税;此项税收成为数百年来丹麦政府的一大收入来源,甚至曾经高达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二。直至1857年,在多个海上强权的联手施压下,此关税才被迫取消。
讽刺的是,埃里克在位后期,在多场战争及起义困扰之下,三国贵族都逐渐对他失去信心。此时埃里克竟然愤而“罢工”,出走到波罗的海中的哥特兰岛。贵族们也不甘示弱,选出埃里克的外甥克里斯多夫为新任国王。埃里克此后十年都留在哥特兰,当上了海盗,以掠劫波罗的海的商船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