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第3页)
不过,如同历史上很多联邦一样,卡尔马联盟很快遇到权力分配不均的问题。事实上,有些史家认为问题源于玛格丽特,指她由联盟的开始,已经颇为偏重丹麦,只是她能够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声誉稳住人心而已。无论如何,卡尔马联盟不再有一位国王及得上她的政治才能,确是事实。
瑞典对于国王一直偏袒丹麦的利益,最终在贵族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爆发独立战争。两年战争过后,瑞典军队基本上已经控制全国。1523年,古斯塔夫获选为瑞典国王,开始了瑞典的瓦萨王朝,卡尔马联盟亦随之瓦解。至于丹麦和挪威两国,则继续保持友好的共主邦联关系,一般合称为“丹麦—挪威”,直至19世纪邦联瓦解。
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波兰、丹麦和瑞典为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发动多场战争。
瑞典在瓦萨王朝的统治下,越见强盛。有“北方雄狮”之称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更把国家带入欧洲强权之列。瑞典人口虽少,但背靠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和税收,支撑军事开支,加上极高质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得以称霸北欧。
最终瑞典基本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在这段时间内,瑞典将波罗的海称作“我们的波罗的海”。
当时的欧洲,正爆发史称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全欧混战,古斯塔夫二世以其革命性的战术头脑,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的军事战术发展,甚至使拿破仑都视他为偶像。
1630年,瑞典正式参战,其军队在德意志北部登陆后,在多场战役都以少胜多,长驱直进,让原本处于下风的新教联盟得以扭转局势。
可惜的是,2年后,古斯塔夫在吕岑会战中,在带领骑兵冲锋时,身中多枪而死。虽然此役最终仍是瑞典军队取得胜利,但此后瑞典没能保住战果,并在1635年被迫退出战事。
尽管如此,古斯塔夫所建立的基石,让瑞典得以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接近100年。古斯塔夫战死的11月6日,是现在瑞典每年纪念这位国王的节日。
那么,丹麦、挪威和瑞典最终是怎样成为今日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这几个独立国家的?
伍大北方战争: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瓦解波罗的海大帝国
1700年,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以求瓦解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大帝国,史称大北方战争(1700-1721)。当时的萨克逊和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共主邦联。瑞典在英国荷兰(尼德兰)联合舰队的帮助下,炮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逼使丹麦在5个月内就退出战事。
瑞典维持霸权地位,对于友好的英国和荷兰的波罗的海贸易非常重要,而且北欧也是英荷两国舰队的海军军需品的主要来源,因而两国极力希望波罗的海维持现状。但是由于1701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两国此后都无暇提供军援。
荷瑞战争中的海峡战役于1658年11月8日展开。
接着,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立即转而向东,在爱沙尼亚登陆,并在纳尔瓦战役以10000人的兵力,大败三倍之众的俄罗斯军队。瑞典军队之后进入波兰,先后两次击败波兰—萨克逊联军,更在1704年推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为傀儡国王。1706年,瑞典军队在萨克逊再次打败奥古斯特的军队,奥古斯特被迫签字投降。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军入侵俄罗斯。不过,他正好遇到欧洲50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再加上俄罗斯实行焦土政策,决意不让瑞典军队获得任何补给。瑞典军队在饥寒交迫之下,退到乌克兰一带等候支援,但人数已削减一半。
100年后的拿破仑,在领兵入侵沙俄之前,曾经仔细读过查理十二世的失败,不过似乎没有动摇他的信心。
另一边,俄国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几年间重整旗鼓。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大败瑞典,查理十二世被迫撒退到奥斯曼帝国境内。
查理十二世在1714年才回到瑞典,在5年间,普鲁士也加入俄国一方,瑞典在波罗的海南部和芬兰的领土都已经被联军占领。虽然战事已经是回天乏术,但倔强的查理仍然不肯放弃,他两度率军挪威,最后在1718年一次围城期间,头部中枪而死。
1721年,瑞典终与俄罗斯签订和约,从此失去波罗的海对岸的所有领土,北方霸主的地位亦被俄罗斯取代。
此后几十年,俄罗斯逐渐抢占瑞典治下的芬兰,并于1809年吞并芬兰全境。
直至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际,芬兰才趁机脱离俄国独立。
在瑞典独立过后,丹麦和挪威两国仍然保持着稳固的共主邦联关系。在宗教改革席卷北欧之际,国会权力因国内的乱局而被大大削弱,挪威国会更被解散,贵族失去选举国王的权力,令国家权力得以集中在国王手中。
1660年,丹麦国会亦被解散,意味着两国正式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实体,仅在名义上仍为共主邦联,一般称为“丹麦—挪威王国”。由于丹麦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很多史料也会单以“丹麦”称呼。
时间一转,来到拿破仑战争(1803-1815)期间,在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战役大败之后,丹麦舰队成为了欧洲唯一仍能与英国抗衡的海军。1806年,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1806-1807)惨败,法军占领普鲁士全国,令丹麦的独立地位受到极大压力。
于是,英国在1807年突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丹麦一心恪守中立,完全没有料到英国入侵,仍然停泊在码头的舰队束手就擒,全部被英军接收。虽然丹麦因而投向法国,但丹麦本来陆军实力就不强,在失去海军后已经再无法造成威胁。
在战后的维也纳会议,丹麦—挪威因为站在拿破仑的一方而被视为战败国,被迫割让挪威本土予瑞典。不过,原本在法理上属于挪威王国的冰岛和格陵兰,却转至丹麦的名下,格陵兰至今仍然是隶属丹麦的自治领。
但是,挪威在内外的政策上,都与瑞典有很大的差距。挪威向来以北海贸易为重心,自然较为重视与英国的关系,但瑞典的经济却是以波罗的海贸易为主,因而靠拢德国。19世纪末,英德两国的竞争越演越烈,加上民族主义的兴起,瑞典又难免在利益上倾向瑞典本土的产业,导致挪威的分离主义日益强盛。
1905年,瑞典政府同意与挪威政府谈判,前提是挪威需要通过独立公投。8月出炉的公投结果,竟是绝大比数的368208票(99.95%)支持、184票(0.05%)反对,投票率亦高达85%,可算是历史上最大比数通过的全民公投之一。10月,瑞典和挪威两国分别通过解散共主邦联。11月,挪威再次进行公投,并以97%的票数支持通过实行君主制。
最后要说的是冰岛,冰岛在维也纳会议后,划归丹麦。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呐啐德国在4月9日向丹麦宣战,随即海陆两路入侵,德军在6个小时内就攻至皇宫门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与全体内阁决定投降。德国并且随即入侵挪威。
为了不让呐啐德国取得冰岛,作为在大西洋上的跳板,盟军于是提出派兵保护冰岛。但是,冰岛政府以恪守中立原则为由拒绝。不过,阻止德国取得冰岛,对盟军而言实在太为重要。于是,英军在5月10日发兵入侵冰岛,冰岛政府虽然向英美发出强烈抗议,但对内则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双方皆无死伤,除了英军有一人在行动期间自杀。英美两国军队之后在冰岛驻扎,最多达30000人,直至二战结束。
1944年,冰岛公投决定地方前途,并以97%赞成通过独立。国土仍然被呐啐德国占领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收到消息后,也向冰岛发出贺电。
冰岛于是成为了北欧最年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