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士族门阀
“并未忙什么事,平日里就待在东宫,有时帮助父皇处理一些政事。”
“这样啊,倒也不错。”
李承乾目前的生活状态,看上去确实舒心。
“对了,店家,我这有一个问题,还想向店家你请教一番。”
“高明,请教不敢当,我倒是可以帮你分析分析。”
张泊的心中萌生出一丝好奇。
据他所知,现在的大唐,在李二的带领下,应该蒸蒸日上才是。
文治武功样样不缺,算是来这的朝代中,发展地最好的了。
就这,难道还能有什么问题?
“虽然现在,我大唐歌舞升平,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有一件事,算是引起了我父皇的注意,即姓氏问题,准确地来说,是士族门阀的问题。”
张泊端起桌上的茶水,浅啜一口。
确实,李承乾口中的士族门阀,的确是对现在大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士族门阀的形成,最早追溯到汉朝。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当时两种主流的人才选拔的方式就是征辟制与察举制。
所谓的征辟制,就是直接由皇帝出面,征聘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到朝廷充当要职。
至于察举制,则是由三公九卿,郡守以及一些地方上的高级官员,选拔人才,入朝为官。
而无论是征辟制还是察举制,都需要在经学上颇有建树的人才。
但是在经学上有所建树颇为不易。
首先,便是教材异常难得,当时所记录知识的载体乃是竹简,竹简在当时可是价值不菲,而且还要涉及到抄书的问题,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的来说,想要获取一套教材十分艰难。
而有了教材也不行,因为经学大师常常将知识分享给子孙后代以及弟子,根本不会外授,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获知。
而那些与经学大师亲近之人,将这些知识历代传授,长此以往,世家的雏形已然浮现。
待到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地方豪强纷纷开始崛起,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势力,这就是门阀的来源。
例如在东汉末年,鼎鼎大名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都身居过三公之职。
这也就造成了汝南袁氏,在东汉末年树大根深。
即使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北,都没有伤及根本。
但是袁绍自己想不开,悲愤而死。
而在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陷入了内斗。
就这,曹操都花了足足七年的时间,才将袁绍的地盘吞下。
而在当时,有名的世家门阀可不止汝南袁氏,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同样也是顶级世家,因为其同样也是四世三公。
还有荀彧,荀攸两人所在的颍川荀氏,司马懿所在的河内司马氏,均是当时有名的士族门阀。
待到三国时期,门阀的势力逐渐走向了不可控的地步。
魏国方面,曹操自己是知晓唯才是举的重要性,他就曾经试图大力削减士族门阀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高低决定其职务。
但是随着曹操的离世,曹丕上位,开启了一个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新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其掌管着对某一地区人物评价的权利,在当时,评价也就意味着能否做官。
毫无疑问,这制度直接就造成了士族门阀把持官吏选拔,极大地加强了士族门阀对于官职的垄断。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而东吴同样与世家紧密相连,陆逊所在的陆氏,顾雍所在的顾氏,朱桓所在的朱氏,张温所在的张氏,都在东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蜀汉这里就不同了,核心圈子并没有被世家门阀渗透。刘备虽是皇叔,但是就是卖草鞋的,关羽是卖绿豆的,张飞是卖猪肉的,麋竺麋芳是富商,诸葛亮虽出身琅琊诸葛氏,但是他是逃难来荆州的。
这样有不小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世家大族的力量所裹挟。
但是坏处同样也不小。
因为缺少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在老一辈人相继离世后,人才储备出现断层,蜀汉成为了最早被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