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士族门阀(第2页)
待到三国之后的晋朝,士族门阀的权力到达顶峰。
其中最为著名的无非就是四大家族。
琅琊王氏,祖先秦朝名将王翦,同样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家族。
在晋时,琅琊王氏最显赫的人物名为王导,其拥护东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睿建立东晋,甚至在司马睿登基典礼上,其让王导与他共坐龙椅。
一时间,“王与马,共天下”也流传开来。
而且,在六朝时期,琅琊王氏,能够做到五品以上官职的,有161人,做到一品官的,有15人。
可以说,显赫一时。
陈留谢氏,当时是能够和琅琊王氏比肩的家族。
虽然谢氏较之王氏起步较晚,但是飞展迅速,代表人物就是打败了前秦的谢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首流传千古的佳句,均是将琅琊王氏与陈留谢氏放在了一起,足以见两个家族当时的繁荣。
那时的他们,就是世家的代名词。
除了琅琊王氏与陈留谢氏外,还有龙亢桓氏与颍川庾氏。
当时的这四大士族门阀,都是能够与司马家共天下的存在。
而随着晋朝灭亡,南北朝的来临,一些在隋唐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世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明,你所说的,莫不是五姓七望?”
所谓的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家族。
虽说一共只有五个姓,但是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所以便称为五星七望。
这几大家族,每个都流传了上千年。
陇西李氏,相传是李耳之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秦国时期陇西郡郡守李崇,秦国大将李信,飞将军军李广,南北朝时期西凉国的开国君主李暠,以及李世民等一众大唐皇族。
赵郡李氏,先祖乃是陇西郡郡守李崇的弟弟李玑,其中最为著名的乃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之后子嗣也在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高位。
清河崔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祖先为东莱侯崔意如长子崔业,代表人物东汉名士崔琰,曹魏崔林,众多子嗣也在北魏朝担任要职。
博陵崔氏,祖先为东莱侯崔意如次子崔仲牟,代表人物北魏名将崔延伯,唐朝士族之冠崔民干。
范阳卢氏,同样可以追溯到周朝,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其乃是配享孔庙的二十八儒之一,他还有一个身份,乃是刘备与公孙瓒的老师。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范阳卢氏之人。
荥阳郑氏,依然可以追溯到周朝,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大司农郑当时,代表人物有郑冠,这位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唯一的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太原王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司徒王允,在魏晋南北朝极度显赫。
这几大家族,乃是隋唐时期的大家族,根深蒂固,甚至连李世民都不放在眼里。
李承乾听闻张泊提及五姓七望,也是点了点头。
“没错,店家,我所说的正是这几大家族。
店家,你知道吗,即使是现在身为父皇宠臣房相与魏相,都在为他们各自儿子的娶妻事宜,而低声下气地去攀附这些士族门阀。
现在的大唐,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
如此说来,岂不是大唐的公主都比不上那些世家门阀的女子。”
李承乾说着话的时候,虽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从他紧攥茶杯的手,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极为不平静。
“父皇对于此事极为不满,于是在不久前,父皇命令我舅公编写大唐氏族志。”
《氏族志》张泊不陌生,李世民让高士廉编写《氏族志》,就是旨在打破以往以姓氏为主的规则,转而崇尚官职。
最后的结果也确是如同李世民所设想的那样。
扶植庶族地主,打击了老牌的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了统治。
也算是为将来彻底为李治否定门阀制度打下了基础。
不过嘛,现在的《氏族志》还并未完成。
即使完成,却仍将博陵崔氏代表人物崔民干列为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