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二百四十章 周王朱橚

 约莫半个时辰后,李格非抵达了垂拱殿。

 在前来的路上,李格非大致上就已经猜到了,此行官家召集他的目的。

 想来是老师的信件已经到了官家的手中。

 不然的话,他一个七品官,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能够获得官家的召见了。

 李格非进入殿中,来到章惇的身侧,向着前方的赵煦拱手行礼。

 “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参见官家。”

 虽然李格非大致上猜到了官家的意图,但是现在的他,可一点都不开心。

 因为事情发生了些许意外。

 他的女儿,前几个时辰,刚刚离开大宋,准备再次前往东汉末年。

 如果女儿在的话,便就可以将后世之事告知官家,官家不信,直接将官家带去后世。

 一切水稻渠成。

 但是,现在……

 假使他现在真的告诉了官家后世之事,官家势必追问,而他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那可就是欺君之罪。

 为今之计,只有先行将后世之事隐瞒下来,待女儿回来之后再说。

 “李格非,据苏轼所言,他前段时间曾经让你种下一批亩产千斤的作物?”

 在赵煦说话的同时,一旁的章惇也将目光投向身侧的李格非,同时屏息凝神,竖起耳朵倾听。

 李格虽然不曾见过苏轼的信件,但是在他听到官家的言语之后,便瞬间知晓了老师的打算。

 老师这是打算将所有的事情都扛在肩上。

 一旦情况不妙,那也牵扯不到身为弟子的他。

 略微叹息了一声,李格非缓缓开口道。

 “是,官家。”

 “那现在可曾收获?”

 如果收获了,将现成的作物拿出来,那赵煦就要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了。

 “回官家,还未曾收获。”

 现在距离收获,还有月余,这也是女儿放心大胆地前往东汉末年的原因。

 她也仅仅需要月余便可返回。

 在得知未曾收获后,赵煦的脸上也是露出好奇之色。

 他想看看,这所谓的亩产千斤之物,究竟为何?

 “好,李格非,我欲与左相前去田地中一观,你意下如何?”

 “臣遵旨。”

 两个时辰后,赵煦与章惇同乘一辆马车,向着皇宫方向驶去。

 马车上的赵煦与章惇,一时皆没有说话。

 章惇眉头紧锁,回忆着刚刚在田地中看到了境况。

 事实上,刚才所见到的作物,他仅仅认识两种。

 稻米与小麦。

 而光是这两种作物的长势,就远超现在大宋的任一作物。

 而这,根据李格非所言,仅仅是还未成熟时的姿态。

 可想而知,一旦成熟,那产量,不言自明。

 至于其他作物,虽然他不认识,但是长势同样喜人。

 也许,苏轼口中的那个亩产千斤之事是真的。

 如此说来,倒是被苏轼获得了一份大机缘。

 从儋州脱身,那是板上钉钉的了。

 至于能否回到汴京,章惇也不好说。

 理论上,凭借这份功绩,想要回到汴京,不难。

 但是官家可是对于旧党深恶痛绝,在亲政后,朝廷颁布大赦诏令,这可是连死囚都能免去刑罚的,但是诏令却没有赦免被贬谪的旧党。

 因而,苏轼接下来去往何处,他也不清楚。

 “爱卿,你觉得是否要将苏轼召回京师。”

 赵煦突然向着一旁的章惇开口道。

 “官家,臣觉得此事可行,有道是有功赏,有罪罚,苏轼所献之物,如果真如他所言,对于我大宋而言,意义非凡,此无疑是大功一件。”

 章惇也觉察到了管家想要让苏轼回来的意图,他也自然顺水推舟了。

 他倒是不担心苏轼回来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花,因为自始至终,在变法派的官家眼中,苏轼都是守旧派。

 自然不会重用他的。

 赵煦此刻也微微颔首,算是认同了章惇的观点。

 现在只需要静待作物成熟,看看最终产量是否有传闻中的那般惊人,再决定接下来的行事。

 ……

 农家乐中。

 “李小娘子,你又打算前往东汉末年了。”

 “是啊,店家,这段时日,我带回来的典籍都差不多已经摘抄完成,要去东汉末年再去拍摄些了。”

 “李小娘子,你此行背包中的东西似乎有些多啊。”

 望着李清照背着的鼓鼓囊囊的背包,张泊发出了一阵感慨。

 “店家,我这背包中都是一些北宋的特产,诸如丝绸,瓷器之类,带过去蔡文姬回礼,店家,你要不要,我拿出几件给你。”

 “不了,还是等下次再说吧。”

 “没问题,对了,店家,给我再带两壶酒。”

 “好,我这就去拿。”

 在张泊去拿酒的间隙,农家乐的门口,走来几人,正是前几日前往明朝的大唐三人组。

 李治一脸兴奋地在李承乾身后走着,面庞之上,流露着回忆之色。

 就在前几日,他的兄长告知他,要带他去一处好玩的地方玩耍,前提是他得保密。

 那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