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旧港,发展前景
朱棣笑着说完,轻啜一口茶水后,没有停歇,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店家,我还有一问,那便是如何保证旧港宣慰司的存在?”
如果说,朱棣对于先前的交趾布政司还有一点想法的话。
那么,他对于现在的旧港宣慰司,算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这些日子,他尝试性地想出了很多方法,但是都觉得不太妥当。
而在以往的朝代,从未有过距离中原地区如此遥远的领土。
这自然也就无法从先前的朝代中,找寻到相关的参考。
“judy,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你对于旧港宣慰司的重视程度不够。”
朱棣眉头一挑。
“这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是自然,光是从你给旧港宣慰司的命名方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大明初期,老朱便在西南边境地区,设立了南甸、干崖、麓川平缅三个宣抚司,以及木邦、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车里、老挝六个宣慰司,这就是你大明的‘三宣六慰’制度。
名义上,无论是宣抚司还是宣慰司,其行政、军事和司法处于该地区三司的监管之下。
但是实际上,明朝所选取的宣慰使,大多是当地的那些部落领袖,或者是拥有巨大威望的人物。
人家理论上是大明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大明对他们基本上都是听之任之的状态。
也就是说,无论宣抚司亦或者是宣慰司,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一般的存在。”
朱棣直接了当地承认了。
“确实如此。”
“在永乐三年,你就已经派人诏安了当时旧港的前任首领梁道明了,其实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将旧港并入大明了,但是你没有。
直到不久前,施进卿被命名为了旧港宣慰使,这也代表着旧港宣慰司的正式成立。
而设立宣慰司,也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大明不打算对其投入太多的精力,就如同其他的宣慰司一般。
与之相对的,后来人也就没有将它看作是大明真正的领土。”
听到这,朱棣不由得思考,是不是他的决策真的有问题了。
“待到后来,下西洋之事被弃之一边,旧港宣慰司周边的满者伯夷,见大明再无下西洋的计划,便直接将旧港宣慰司直接吞并。”
忽地,朱棣感觉到,他似乎是抓住了一点脉络。
“店家,你的意思是,将旧港,彻底纳入大明的版图?
可是……即使历史上交趾布政司被我纳入版图,后期也不可避免地被瞻基放弃了。”
朱棣紧皱着眉头,对于他的这位好长孙,略微有些不满。
那可是真正意义上大明的版图,大明的布政司!
可不是什么宣抚司,宣慰司。
结果……
说放弃就放弃。
“事实上,不仅是将旧港纳入大明的版图这么简单,还应该将它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步。
judy,你可知,将来海上的发展前景,将会比陆地更加广阔。
而旧港宣慰司,就是海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说起来,虽然永乐朝较之洪武朝来农家乐的时间晚上不少,发展可能缓慢一些,但是其海上的实力,较之洪武朝,可谓是强大太多了。
洪武朝因为先前的禁海令的缘故,根本就没有多少船只,只能现造。
而且,还缺少出海的人才。
现在洪武朝的郑和,可是才十余岁的年纪。
这就导致洪武朝即使想要实现大航海的计划,恐怕也不是最近这些日子,能够实现的。
但是现在的永乐朝不同,他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次下西洋。
历史上的第二次下西洋,就在永乐五年的年末。
这时候的大明,有200多艘远洋船只,其中百米长的宝船都有六十余艘。
专业人员27000多人,都是经历了第一次下西洋的人员,可以说是经验丰富。
更不要说,还有郑和这位,在历史中都享有盛名的航海家了。
“海上的发展前景,将会比陆地广阔?”
朱棣与道衍对望了一眼,后者无奈地摇了摇头。
“没错,其实光从第一次下西洋,judy你就应该知晓,海上的收益颇丰。”
“确实如此。”
朱棣微微颔首,对于张泊所说的收益颇丰极为认同。
他派郑和下西洋,是有着多方面考量的,而其中的一点,就是效仿唐宋时期的海上贸易,为大明带来丰厚的收益。
而这份收益,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期。
就例如,在大明价值不高的青花白瓷盘,在海外的高达500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