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造反……”
李世民从未想过有那么一天,身为大唐皇帝的他,会带头造大唐的反。
但是,现如今一切都摆在面前。
如果一切顺利,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不顺利,恐怕造反之事,在所难免。
“店家,如此说来,我是不是能够携带数万兵马,前往盛唐。”
张泊连连摆手。
这不是开玩笑嘛。
他的这间农家乐,可是只有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够来此,几万人根本就来不了。
想来李承乾并未将这一事告知李世民。
况且,就算没有那一条规则,他也不会同意的。
几万人,都可以将他的农家乐夷为平地了。
不对,恐怕整个村子都塞不下几万人。
“太宗皇帝,还是放弃带人前来的打算吧,因为我这食肆,只有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够前来。”
“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前来?”
李世民轻捋胡须。
“如此说来,贞观年间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够来此。”
张泊讪讪一笑。
李世民未免太过谦虚了。
毫不夸张地说,贞观年间的大唐,能来他这间农家乐的人数,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多的。
光是贞观十一年活着的凌烟阁功臣,都有十八位,更别说,还有其他没有记录在凌烟阁中,或者直到高宗李治时期才发光发热的重臣了。
“太宗皇帝,实际上,贞观一朝,能够来到我这食肆的,五十六人,应该不成问题。”
“才五六十人吗?”
歪日。
李世民未免太过凡尔赛了吧。
什么叫才六十人!
有些朝代拼死拼活,可能都凑不齐二三十人。
就比如洪武朝。
据他的估计,洪武一朝,能够来到食肆的,撑死了二三十人左右。
这还是在包括了一部分永乐朝人的情况下。
还有就是秦朝。
想到这,张泊望了身旁的“赵佗”一眼。
秦朝离后世实在是太过遥远,历史留名的人属实不多。
“太宗皇帝,五六十人已经不少了,其他朝代可没有此等规模,就比如‘赵佗’所在的秦朝吧,想来你也知道,秦朝能够历史留名的人,就没有几人。”
“这……说的也是。”
一旁的嬴政,听到张泊对秦朝的评论,有些无语地撇了撇嘴。
这店家属实可恶,竟然如此说他大秦。
“况且,还没有到造反的那一步,太宗皇帝你也无需多虑。”
“话虽如此,但是,做好最坏的打算,总归没错。”
对李世民的决定,张泊深以为是地点了点头。
未雨绸缪,倒也没错。
“店家,关于安史之乱,我还有一问。”
“太宗皇帝直说便是。”
“关于这安禄山造反一事,想来他肯定不是突兀地造反,而是当时的大唐,已然具备了造反的条件,他才敢行如此之事。
换而言之,当时的大唐,问题很大。
不知店家可否知晓,当时的大唐,究竟有着何等的问题?”
张泊点了点头。
“确实如太宗皇帝说的那样,当时的大唐,虽然处在盛世,但是一系列的问题,都暴露无遗。”
李世民聚精会神地看向张泊,等待着张泊接下来的解答。
“首先,第一个问题,便是大唐的经济问题。
虽然在盛唐时期,大唐空前繁荣,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提及土地兼并,李世民神情一凛。
他太清楚土地兼并的危害了。
汉代就是如此。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但是,他大唐与汉朝不同,可是实行的均田制啊。
“土地兼并,自然而然就导致了一个后果,自北魏至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
为了保证国家赋税,均田制就应运而生。
所谓的均田制,就是朝廷将国有土地分给百姓,然后由百姓向朝廷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待到一定年限后,耕作的田地,将归百姓所有。
在北魏,至后面的隋唐,均田制为恢复乱世的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唐玄宗时期。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原本的国有土地被一步步兼并,朝廷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最终无地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