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第2页)

 加之朝廷对于原先授予土地的百姓横征暴敛,致使众多百姓迁徙流亡,均田制被破坏。

 “店家,这北魏,莫不是指‘拓跋魏’?”

 “是的。”

 “如此说来,那元宝炬所建立的魏,就是西魏。”

 “没错。”

 “这倒是简单明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随后再度陷入思索。

 土地兼并已经是很严重的事件了,但是均田制的破坏,对李世民而言,才是致命的。

 不仅是因为均田制乃是大唐立国之策,同时,均田制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物。

 “店家,如此说来,府兵制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两者同为大唐的立国之本。

 因为府兵是需要自带兵器,粮食的。

 均田制,是通过人口分配土地,保证百姓拥有足够的耕地,为百姓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在均田制下,府兵制的自带兵器,粮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仅是百姓有好处,国家也有好处。

 因为耕种一定年限后,田地会归于百姓,所以百姓的耕种愿望十分强烈,这就使得大唐,能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国家对于战事投入太多。

 这也是贞观时期,明明大唐有着如此多的战事,却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般穷兵黩武的原因。

 当然,这两者对于大唐的好处,可不仅是明面上看到的那样,还有看不到的一方面。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闲时为农,战时为兵。

 如果遇到出征,戍边时,父子兄弟总有人留守在家。

 如果是单丁,或者一些父母年老者,甚至可以免除服役。

 这就使得府兵制下的士兵,依靠着均田制,能够安心在外服役,不用担心家中之事,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唐军队的稳定性以及战斗力。

 可以说,均田制与府兵制,构成了如今大唐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而与之相对的,一旦均田制被破坏,那府兵制也将不复存在。

 那对于大唐,绝对是一场极大的动乱。

 “是的,太宗皇帝,这就是我要与你说的,因为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破坏,这就使得唐玄宗不得不用募兵制,来代替府兵制。”

 所谓的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就减轻了府兵时期,要自备武器干粮的窘境,算是减轻了百姓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

 当然,募兵制也有着很明显的缺陷。

 “募兵?愚蠢!”

 对于募兵,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很是熟悉。

 因为汉朝时期就有过这个制度。

 秦以及前汉,所实行的乃是征兵制。

 而后汉,实行的就是募兵制。

 与府兵“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所招募的,就是专门的士兵,只需要负责杀敌即可。

 相较于府兵,毫无疑问,战斗力更高。

 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因为一系列的装备,食粮都由国家提供,所以国家财政负担势必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缺点。

 后汉末期,活生生的例子。

 “如此说来,那些节度使,岂不是能够与汉末时期的那些势力一般,通过募兵制,割据一方?”

 “没错,因为募兵制招募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着他们,就使将领与士卒之间,产生了隶属关系,这就是在唐玄宗之后,影响了大唐百余年的藩镇割据。”

 李世民面色凝重。

 果然,与他猜想的那般,大唐向着后汉时期那般发展了。

 “在募兵制的加持下,天宝年间,藩镇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局面了。

 边军人数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仅安禄山那三镇,就有二十万人,而大唐中央禁军呢,不满八万。

 而且与久经战阵的边军想比,禁军战斗力自然没有什么比较的可能,这便是安禄山胆敢反叛的原因。”

 李世民面容肃穆地微微颔首。

 “其二,在均田制被大肆破坏的同时,大唐的高层,依然沉浸在盛世的繁华当中。

 唐玄宗李隆基沉溺享乐,挥金如土,备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