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想要换皇帝的李世民
“这……”
张泊向着李承乾的方向看了一眼。
这一次,武曌应该不会成为李世民的才人了。
因为,李承乾出手干预了。
“父皇,武曌应该不会入宫了。”
李承乾适时地开口说道。
“哦?承乾,不知为何?”
“父皇,历史上的武曌,并未是通过常规途径入宫,而是在贞观十一年,父皇你前往洛阳宫时,才将其纳入宫中的。
现在父皇已经知晓了武曌一事,那就肯定不会再将之召入宫中了。”
面对着李承乾的分析,李世民报以赞许的目光。
既然已经犯过一次错误,他又怎么可能再犯呢。
“另外,儿臣也出手干预了。”
李世民当即提起了精神。
“承乾,不知你是如何出手干预的,难不成,是将武曌除去?”
“父皇,并非如此,儿臣仅是将武曌放在儿臣身边,对其严加看管,至于原因,一是因为,如果直接了当地除去贞观一朝的武曌,未免对贞观年间的武曌有所不公。”
“嗯……”
李世民微微点头。
对于承乾仁德的做法,他极为认同的。
但是……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武曌的身份问题。”
“武曌的身份问题?”
难不成武曌的身份,有什么独到之处?
瞬间,李世民便想到了他之前所想到的一件事。
其实,在他刚刚听到武氏的名号时,他的脑海中,就想到了一位故人。
不过,仅仅是想了想。
毕竟天下武氏何其之多,总不能出现一位武氏,就与那位故人有关吧。
但是,刚刚承乾的话语,使他又想到了自己的猜想。
能够令承乾如此动容,难不成真如他所想的那般?
“承乾,武曌难不成与应国公武士彟有所关联?”
“是的,父皇,其实武曌本名不是武曌,而是武珝,真实身份乃是应国公武士彟之女。”
“应国公武士彟之女吗?”
应国公武士彟,可谓是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隋末晋阳起兵,武士彟就是最初的十七人之一。
因而,在大唐建立后,大封功臣,武士彟也与他一道,被列为晋阳元谋功臣。
武德年间,被封应国公,官至工部尚书。
贞观年间,武士彟历任豫州、利州和荆州都督,治民有方,深得他的赞誉。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就在前年,在他父亲李渊去世后不久,就传来了武士彟离世的消息。
为了表彰这位劳苦功高,为大唐做出重大贡献的应国公,他赐予了这位应国公“定”的美谥。
“承乾,武士彟一家应该在荆州吧,为何武曌会出现在洛阳?”
“父皇,这与武曌家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有关,因为武士彟在贞观九年离世后,他的两位儿子与其他祖兄,对其母亲杨氏甚薄。
因而,杨氏便带着女儿武曌来到了洛阳。”
“原来如此。”
原本,李世民是想要将武曌,这个谋夺大唐江山之人斩草除根的。
但是,既然对方是故人之女,加之贞观一朝的武曌还未成长起来……
算了,随她去吧。
“承乾,既然如此,那我便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切记,不可让其与稚奴再走到一起。”
“这……”
李承乾的脸上,露出一抹为难之色。
“难不成,稚奴又和武曌掺和到一起了。”
李承乾停顿几息后,这才缓缓说道。
“是的,父皇。”
李世民一阵沉默,随后有些无力地摆了摆手。
“罢了。”
目前来看,将来执掌大唐的,将会是承乾,而不是稚奴。
换而言之,贞观朝的武曌,最多能够成长到晋王妃的地步,而不会像历史中那般,直接撬动大唐的根基。
况且……
李世民望着身侧的李承乾。
既然承乾已经知晓了后世之事,他相信,承乾处理好武曌的问题,不是什么难事。
如今,既然贞观一朝的武曌不足为虑,那李世民就得考虑那个天授一朝的武曌了。
“店家,不知天授一朝的代理人上官婉儿何时才会过来。”
“
据先前获知的消息,按照贞观年间的时间算,差不多还有一月不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