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十哲(第2页)
没想到高句丽的胆子竟然如此之大,大唐的命令都敢不听。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放任高句丽不管,大唐在周边一圈国家的威信,将会一落千丈。
这确实是一个攻打的借口。
“另一方面,高句丽还遣使,前往漠北,去挑唆薛延陀与大唐的关系,大有以此与大唐相抗衡的趋势。”
如果说,先前的理由,对李世民而言还不够充分的话,现在的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充分了。
高句丽想要与薛延陀联合,以抗衡大唐?
如此想法,势必要扼杀在摇篮里。
“那最后的结果……”
“自然是大唐大获全胜。不过,在太宗皇帝你这一朝,只是重创了高句丽,并未将其灭亡,而直到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才被正式灭亡。
说起来,灭亡高句丽的主帅,就是先前我与太宗皇帝你提到的李世勣。”
“哦?李世勣还灭亡了高句丽,如此说来,李世勣的战绩,确实不同凡响。”
李世民回忆了一番李世勣的战绩,也是感觉到啧啧称奇。
除了没参与灭吐谷浑的战役外,可以说,李世勣几乎就将初唐所有的大型战事,全都经历了一遍。
武庙十哲,果然不同凡响。
而既然大唐两位十哲,都有如此战绩,那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等的人物。
“店家,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人?”
“那八人分别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想来太宗皇帝应该都听说过他们的名号。”
一旁的嬴政顿时竖起了耳朵。
据他推测,大秦应该也有十哲,但是他心中的十哲,应该是王翦。
结果没想到,竟然是白起。
说实在的,虽然白起确实军事才能卓著,但是他太实在是过居功自傲了。
“这八人吗?”
李世民脑中开始回想起这八人所干的事情。
田穰苴,帮助齐国收复失地,留下了史上第一部兵书《司马穰苴兵法》。
孙武,在柏举之战,帮助吴国大败当时霸主楚国,并且攻占楚国的首都。
他被后世称为“兵家至圣”,并且,还留下了一部影响极其深远的兵法—《孙子兵法》。
吴起,虽道德有瑕疵,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令当时之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便是吴起所创立。
他曾经依靠着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
而且,吴起不仅能够亲自率兵作战,其还留下一部同样影响不凡的《吴子兵法》。
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击当时的霸主齐国,最终大败齐国。
其余四国反对长驱直入,乐毅便带领着燕国这个小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城,几乎将齐国灭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
白起,可以说,即使是到现如今的大唐,也没有哪位将领有白起杀的人多。
在其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中,攻城七十余座,未尝一败。
白起的那三大战役,即使是他,每每想起,都不由津津乐道。
同样,白起也给后世留下了两部兵书,《阵图》与《神妙行军法》。
张良,其实应该主要体现在谋略方面,帮助刘邦一路畅行无阻入关,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脱身,并且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休养生息。
之后,通过下邑之谋,让项羽陷入内乱,使刘邦从防御变为进攻。
就和店家刚刚说的那样,可以说,没有张良,恐怕汉朝就不会存在。
韩信,重要性同样无以言语。
为刘邦献出“汉中对”,平定秦国故地。
在楚汉相争时,横扫一众诸侯国。
说韩信为当时的兵家第一人,都丝毫不为过。
他也留下了兵书《韩信》三篇。
诸葛亮,也是一位全才。
军事能力出众,依靠着只有魏国两成人口与兵力的蜀国,多次战胜魏国。
留下了《兵法二十四篇》。
其内政也是顶尖水平,多次攻伐,并未有穷兵黩武的现象,光这一点,就足以称道。
另外,诸葛亮的忠心也日月可鉴。
刘备曾经与他提到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诸葛亮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