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十哲(第3页)
想到这的李世民啧了啧嘴。
目前看来,这武庙十哲,还是大体上令人信服的。
他们都可以称得上当代最强。
不过……在李世民看来,历史上,还有名将未能进入这个十哲的名单,略有可惜。
就比如那位灭亡五国,为秦朝立下不世之功的王翦,又例如,对匈奴七战七捷的长平侯卫青,应该也能够进入武庙十哲之列。
“店家,不知这入选武庙要求为何,为何有卓越战绩之人,却没有进入武庙,例如王翦,卫青之类。”
一旁的嬴政眼眸一亮。
唐太宗刚好是问出了他心中所想的问题。
当即,他的目光落在了张泊的身上,他想听听看店家怎么说。
“这个,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其实唐玄宗设立武庙,是为了激励当朝的武将,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对于王翦评价可不算好。”
嗯?
嬴政这时眉头一皱。
他对于王翦的看法倒是不错,功劳与白起想比,也算是平分秋色。
但是毫无疑问,与白起想比,王翦显然行事作风更加完善。
一统六国后,便急流勇退,并未留在朝中,而是颐养天年。
如此这般,也是甚得他心。
他也乐得王翦安享晚年。
但是,他觉得不错的王翦,竟然在这什么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评价不好?
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店家,这司马迁他是如何评价王翦的?”
嬴政的突然出声,打断了张泊与李世民的谈话。
见到“赵佗”一脸不平,张泊直接拿出手机搜索。
“司马迁评价王翦,说他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合格的,因为他在秦国统一后,并未留在嬴政身边帮助其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本,反而迎合嬴政,以保全自身。
“哼,想来这司马迁是儒生吧,话说的倒是极为漂亮。”
对于司马迁,嬴政很是不屑一顾。
一介儒生,怎么会知晓王翦的高明之处。
当年,秦国要进攻楚国,他将大秦举国上下六十万兵力交到王翦手中,说实话,他也是有些担心王翦的。
但是,王翦却在行军途中,一直向他索要园林池苑来给子孙置办家业。
虽然朝中很多人都对此有所异议,但是他却是看出了王翦的想法。
这是在向他表忠心呢。
他也没有说破,而是赏赐了王翦。
这算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个默契了。
“对了赵佗,王翦还活着吗?”
张泊突然开口说道。
“还活着,不过目前已经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了。”
“那赵佗,我看你刚刚十分生气,你想不想打司马迁一顿。”
“哦?不知这司马迁是哪朝人士?”
“司马迁汉武帝刘彻时期人士。”
嬴政面色一垮。
让他大秦皇帝去汉朝腹地,他可没疯。
“这个,之后再说。”
张泊对此并未多言。
“对了,太宗皇帝,刚刚我们谈到哪了?”
“赵佗”的打岔,李世民倒也没有放在心上。
“店家,刚刚我们谈到,关于卫青为什么没有入选武庙一事。”
“关于这事,我觉得,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一,卫青的外戚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影响了卫青的评选。毕竟武庙是李隆基为了激励臣子的,将卫青放进来,算什么呢。
其二,这武庙是大唐所设立的,而大唐的先祖……”
张泊并没有继续往下说,他知道李世民能够理解。
李唐的先祖李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因为卫青而死,李广之子李敢又是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干掉的,想想唐朝不可能给卫青加入到武庙十哲中来。
李世民也是听出了张泊的言外之意。
他苦笑地摇了摇头。
“不过,确实如太宗皇帝你所想的那样,不同的人,对于十哲的人选,也确实不同,到了之后的朝代,十哲的人员依然在变动当中。”
李世民了然地点了点头。
对他而言,李靖与李世勣两人,确实是有资格加入到武庙当中,这就够了。
最起码,李隆基那王八蛋,不是为了面子好看,将人强行塞进武庙十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