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明朝也有太宗文皇帝?(第3页)
但是朱标的嫡长子较之朱标更早离世。
因此皇位就落在了朱标的二儿子身上。
这里就要提到大唐与大明各自亲王的待遇了。
大唐的亲王,是没有实权的,顶多是到地方任职,挂个虚衔,领取食邑。
但是,大明的亲王,是有实权的。”
听到这,李世民的眉头就已经微微皱起了。
“店家,汉朝七王之乱的先例,可是活生生的例子啊,为何大明的朱元璋会让亲王掌管实权?”
李世民可不会认为,朱元璋身为千古一帝,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同。
“因为朱元璋在大明边境,设立了数道防线,这些亲王的作用,就是拱卫腹地。
这与汉朝时期,截然不同。
汉朝时期,是朝廷的兵马在前,亲王的兵马在后方。
但是大明是亲王的兵马在前,朝廷的兵马在后。
如果外敌入侵,想要攻破着层层防线,无异于痴人说梦。
并且,虽然朱元璋给予了亲王实权,但是却对他们的实权多加限制。
例如亲王只拥有一定的军权,但是领地内经济、政治、民生、律法等皆受中央管控。
除此之外,还对亲王的军队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多不超多五万七千人。
而当时的朝廷,则有着数十万的军队。
另外,那些军队虽然名义上归亲王统辖,但是实际上,军权掌握在兵部手里。”
李世民神情凝重地点了点头。
果然不愧是千古一帝,思虑果然深沉。
“原本二儿子上位也没有什么,兄弟几人该干什么干什么,一切看上去平安无事。
但是没过多久,这位二儿子便发了疯一般想要削藩。”
“削藩?”
“简单来说,就是将无过的亲王直接贬成庶人,一连贬了数位亲王,甚至还逼死一位。
见此情景,永乐皇帝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与当初的太宗皇帝你那般,他反了。”
“店家,此等局势,这位永乐皇帝朱棣都能造反成功?”
李世民清晰地知晓。
现在这位永乐皇帝所面临的局面,可不是当初他所面临的局面。
他当初只需要动作足够迅速,就能够快速掌控局势。
但是这位皇帝所面临的局面,即使是他,一时也想不到好的对策。
“这自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说起来,永乐皇帝起兵时,也是八百亲卫,倒是和太宗皇帝你冥冥之中向呼应。”
“也是八百亲卫?”
李世民啧了啧嘴。
想当初,他玄武门之变时,人数也是八百。
“在那之后,永乐皇帝发动了靖难之役。
与太宗皇帝直接控制主要人员不同,这位永乐皇帝,直接开启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战争。
最终的结果,太宗皇帝你也知道了。
永乐皇帝登上了帝位。
他也是史上唯一一例,以亲王之身,造反成功的皇帝。”
“不是,店家,中间的过程呢?”
李世民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位大明的永乐皇帝,在那种环境下,是如何造反成功的。
“待到将来,太宗皇帝你亲自去询问永乐皇帝不好嘛,毕竟史书上也不可能详尽地记载每一件事。”
李世民这时也醒悟过来。
对啊,到时候他亲自去问不就行了。
此刻的李世民,仍有些意犹未尽。
他确实在这位大明太宗文皇帝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他的影子。
说实在的,他有些想见一见这位大明的太宗皇帝了。
“店家,不知道这永乐皇帝,什么时候前来。”
“他啊,跟着他的父亲朱元璋前往了明末。”
“店家,也就是说,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并没有对朱棣篡位一事有所计较?”
“也不是这样说,太宗皇帝你想一想也就明白。
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话,那皇位在朱允炆手里,搞不好就要二世而亡。
但是,在能够争一争前十的朱棣手里,大明却走上崛起之路。
如果太宗皇帝你是大明皇帝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该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