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君臣之议
走出太极殿的李承乾,感受着清晨的凉风,轻叹一声。
不知道青雀在得知即将赴任的消息后,会作何反应。
想来,他会以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他吧。
或许,他也应该去和青雀袒露心扉了。
念及至此,李承乾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离开大兴宫,前往了魏王李泰的府邸。
在李承乾离开后太极殿后,李世民也开始了准备工作。
大兴宫,史馆。
史馆位于大兴宫东南方向,与弘文馆,翰林院同属于门下省,其主要职责便是编写史书。
而能够在史馆编写史书之人,均不是泛泛之辈。
例如魏征,便是郑国公,左光禄大夫,目前担任侍中一职。
大唐的侍中与汉朝时期的侍中可谓是天差地别。
汉朝的侍中,乃是皇帝近臣,并无明确的官职,属于加官的范畴,加此官者,可自由出入宫廷。
但在唐朝,这乃是实权官职。
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实权官职。
其负责的门下省,与尚书仆射执掌的尚书省,中书令执掌的中书省,构成了大唐的三省制度。
而担任侍中的魏征,也与尚书仆射,中书令一道,同属宰相之职。
除了魏征以外,史馆中的人员还包括太子右庶子,并兼任散骑常侍的孔颖达,担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詹事的于志宁等曾经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如今已成为大唐肱股之臣的一行人。
可以说,编写史书的阵容,堪称豪华。
一大早,魏征便来到了史馆。
将袖中的对讲机,放在桌面上后,魏征移步来到昨日编写的那堆史书前,开始细细翻阅。
他们目前正在编写的《隋书》已然接近尾声,最终的成书看起来确实不错。
因为距离隋朝灭亡,到如今的贞观年间,不过二十年,一些史料尚可资证,并且有许多的人物,从隋朝一直活到了贞观年间。
这就使得《隋书》中,保留了大量隋朝乃是隋朝以前的各种典章制度。
能够令魏征如此满意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一点。
相较于其他史书,《隋书》极少隐晦,力求真实地记录有关隋朝的一切。
而在魏征翻阅《隋书》的同时,一个六十余岁的老者,也来到了史馆。
他一眼就见到了正在看书的魏征。
不过,他并没有急着上前,而是同魏征之前一样,从袖口处拿出对讲机,将之放在桌面上后,这才向着魏征的方向缓缓靠拢。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担任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的孔颖达。
“魏相。”
孔颖达来到魏征的身前,向着魏征拱了拱手。
“是冲远啊。”
魏征放下书,予以回礼。
同时,魏征也发现,孔颖达似乎是有着心事一般。
“冲远,不知发生了何事?”
孔颖达沉默片刻,最终还是将他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魏相,陛下还未回来吗?”
虽然陛下在两日前便告知了他们要离开几日。
但是,如果陛下是像王朝那般离开长安城的,那还好。
毕竟陛下的去处是知道的。
但是这次的问题是,陛下整个人,好似彻底消失不见了那般。
谁也不知道陛下的去处。
并且就连陛下什么时候回来,也一概不知。
因此,考虑许久,孔颖便趁着编撰《隋书》的时机,前来询问一番。
对于孔颖达的担忧,魏征也能够表示理解。
在他刚得知陛下需要离开长安一段时间时,其实就已经觉察到了不对劲。
因为陛下外出,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够决定的事,一般而言,要拿出一月甚至数月来决定此事。
但是这次,就好似一般。
临时起意也就罢了,但是问题是,陛下仅仅是告知他们需要外出一趟,而陛下具体前往何处,何时回来,他也一概不知。
而且,通过这两日空闲时间的走访,他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虽说陛下告知他们是外出,但是通过询问过大兴宫各个守门的将领后,却得到了出奇一致的答案。
陛下从未出宫。
换而言之,陛下整个人消失了。
这下子,就有些难办了。
但是身为宰相,肯定要稳定局势。
因而,虽然魏征对于此事,同样极其担忧,但是他还是宽慰道。
“冲远,不必忧虑,当初隋末乱世陛下都一路走来,如今,不过才几日不见,又算得了什么呢。”
孔颖达脸上的担忧之色这才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