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稼轩(第2页)
他没想到对方竟然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事实上,他也不知道这间食肆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因为他来到这的时候,食肆早就已经在接客了。
“关于此事,我
也不知,但是几月前,食肆就已经在这了。”
“几月?”
中年男子有些难以置信。
他前几日从这里经过,还没有食肆,因此他才推测,此食肆是在短短几日内建成的。
结果,这位客人竟然说食肆存在了数月。
这怎么可能呢?
“不知足下怎么称呼?”
李白考虑几息,也是问起了男子的姓名。
“我姓辛,名弃疾,字幼安,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士。”
山东东路?济南府?
李白有些懵。
因为他没有听说过这两个地名。
不过,历城县他倒是异常熟悉。
在大唐,历城县隶属于河南道齐州,是齐州的治所。
天宝三年,他前往齐州紫极宫请高天师传授道箓,在那之后,他便是入了道教。
话说回来,既然在他的记忆中,没有山东东路,以及济南府之名,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眼前之人是来自他之后的朝代。
或者,直接是后世之人。
想到这,李白选择闭口不言,与对方安心喝酒。
没过多久,张泊端着满满当当的托盘走出厨房。
然后他发现一件事。
屋子里没人了。
不仅是李白,还有之前的那位中年男子也不见了踪影。
将菜肴放在桌上,张泊听到屋子外传来一阵动静。
走出屋子,张泊顿时就知道了消失的李白与那位中年男人去哪里了。
敢情在院子里舞剑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嗯?
等等?
那位中年男子在舞剑时言语,令得张泊瞪大了双眼。
这不是辛弃疾的《破阵子》吗?
难不成眼前之人是辛弃疾?
文人,辛弃疾乃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存词有六百余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文人,又“词中之龙”之称,他可是能够与苏轼,李清照并列的人物。
对剑有兴趣,辛弃疾可是亲自带兵打过仗的。
会种田,辛弃疾因为被当时的主和派打压,郁郁不得志,便归隐山林,会种田理所应当。
全都符合!
“好!”
在张泊沉吟的时候,李白的一声惊呼令得张波回过神来。
确实,如果来人真是辛弃疾的话,李白还真与辛弃疾有很多的共同话题。
首先,李白的剑术那是真不赖,辛弃疾也是如此。两人可都是杀过人的。
其次,两人都是文人,都算得上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
虽说词这一文学体裁,一般是与宋朝搭配在一起,但是实际上,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梁,在隋唐时期萌芽,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兴盛,等到宋朝达到巅峰。
加之李白先前已经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见过面,所以如今的李白,对于词并不陌生。
想来这就是李白在听到辛弃疾的《破阵子》后大声叫好的原因。
不过,李白很快意识到了什么,忙连连摆手。
“幼安,我不是那个意思。”
刚刚他沉浸在词的意境中,却忽视了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之情,如果他大声叫好,属实不妥。
辛弃疾将剑收起,并未将刚刚李白的“冒犯”之言放在心上。
这时,他注意到了站在屋子门口的张泊。
“店家,实属抱歉,刚刚一时兴起,便又拿剑起舞。”
辛弃疾双手抱拳,向张泊道歉道。
“稼轩居士,不必如此多礼。”
听到张泊的称呼,因为喝酒面色有些红晕的辛弃疾立刻清醒了过来。
“店家,你认得我?”
面对着辛弃疾的询问,张泊点了点头。
毫无疑问,辛弃疾已经直接承认了他的身份。
没想到辛弃疾竟然也来到了后世。
这可是位极其牛掰的人物。
一句话形容他,文人里最能打,武将里最有才,堪称文武双全的人物。
早些年,因为靖康之变,宋朝大量的北方国土落入到了金人手中。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家族人员众多,无法南迁,迫于无奈就在金朝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