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淳熙十四年(第2页)
幼安,你要不要见太宗皇帝陛下一面?”
此刻的辛弃疾对李白的提议置若罔闻。
因为刚刚李白的一番话,令辛弃疾意识到一件事。
既然店家说,他是来自宋朝的八百年后,那就肯定他知晓宋朝将来的发展。
他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便是大宋有没有抗金成
功。
“幼安,幼安。”
李白的呼喊令得辛弃疾回过神来。
“太白,见太宗皇帝陛下倒是不急,现在我想先回到店家那,不知我们如何才能够回去?”
“很简单,只需要想着食肆,一炷香的时间便可到达。”
一炷香的时间后,李白与辛弃疾回到了农家乐。
不过,对张泊而言,两人才离开几分钟而已。
“稼轩居士,通过此行,想来你应该相信我刚刚说的话了吧。”
面对着坐下的辛弃疾,张泊缓缓道。
“是的,店家,我信了。”
辛弃疾点点头,然后有些惴惴不安地询问道。
“店家,既然你这是大宋的八百年后,那肯定知晓我大宋的历史,不知将来我可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
辛弃疾说完,一脸希冀地注视着张泊。
“这个……并没有,稼轩居士你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被朝廷任用多次,但是每次的官职,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职位。”
事实上,辛弃疾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的原因,除了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与朝中主和派利益冲突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辛弃疾出身在北方沦陷区,之后才投靠的南宋。
对于这种身份的人,南宋朝廷称其为归正人,并规定,归正人只给闲散的官职,并无实权。
这就是辛弃疾虽年少成名,但在之后的几十年,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辛弃疾对于张泊的回答,似乎早有预料。
不过,他还是难掩失落。
“这样啊……”
辛弃疾轻叹一声。
从他隐居开始,便预料到知道会是这般情况。
只可惜,未能完成祖父的遗愿。
“店家,不知我大宋,最终可抗金成功?”
“怎么说呢,应该算是抗金成功了吧。”
辛弃疾面露疑惑。
“店家,你所说的应该抗金成功是何意?”
“简单来说便是,后来的宋朝复刻了早些年联金灭辽的计策,与当时崛起的蒙古共同将金国消灭。”
辛弃疾只感觉有些不妙。
因为早些时候,就是因为大宋与金国合作,将辽国灭亡,这才使得衣冠南渡之事的发生。
而如今又和蒙古联合,将金国灭亡,那岂不是……
“店家,难不成我大宋最终被这蒙古……”
“是的,大宋最终在蒙古的铁蹄下,宣告灭亡。”
辛弃疾长舒一口气,内心抑郁难平。
一方面因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另一方面,因为宋朝的灭亡而感到无力。
不过,辛弃疾并未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迅速地清醒了过来。
他想起了刚刚李白与他说的话。
既然李白能够改变安史之乱的结局,那他也未尝不可。
只是……
大唐有太宗皇帝,大宋有谁呢。
难不成,他去寻找外援?
“稼轩居士,不知如今宋朝是何年月?”
在辛弃疾考虑着未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张泊突然开口询问。
他询问辛弃疾年份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确定如今谁是南宋的话事人。
事实上,辛弃疾的一生,横跨了南宋四位皇帝。
宋高宗完颜构,宋孝宗赵昚(shèn),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
在辛弃疾如今四五十岁的年纪,肯定不是完颜构了。
现在的完颜构,要么退居幕后,要么嘎了。
在另外的三位皇帝中,宋孝宗赵昚毫无疑问是首选皇帝。
毫不夸张地说,宋孝宗赵昚是宋朝衣冠南渡以来,最有作为的皇帝,后世的史学家称其为“南渡诸帝之首。”
其并不是宋高宗完颜构的儿子,甚至都不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系。
他的祖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是赵匡胤的七世孙。
兴许是赵构的混账事做的太多,导致他既无子嗣,又没有侄子,这就导致皇位历经多年,又传回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