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四百一十五章 淳熙十四年(第3页)

 而赵昚也不愧于宋太祖赵匡胤之名,他不甘心偏爱东南,而是想要收复失地。

 于是,在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就为岳飞平反,并且,重用主战派张浚。

 紧接着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隆兴元年(1163),张浚调集八万人,号称20万,分兵两路,开始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一开始南宋确实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因为两路主将不合,在面对金军主力时大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隆兴北伐就这么草草收场。

 要知道,当时的完颜构可还健在。

 宋孝宗赵昚为
了发动“隆兴北伐”,那可是顶住了完颜构的压力。

 如今,北伐失败,那自然就没有了下文。

 最终,在金朝的逼迫下,宋朝还是与金朝议和了。

 至此,就再也没有人提北伐之事了。

 宋孝宗赵昚也放弃了北伐的想法,安心将心思全都放在内政上。

 在其任内,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提倡节俭,赈济百姓,整顿军队。

 可以说,在宋孝宗的治下,南宋迎来了难得的太平盛世,史称“乾淳之治”。

 如果辛弃疾目前所处的年份在宋孝宗时期,那一切好说。

 毕竟是能够开创盛世的人物,利害关系也能够理清。

 宋哲宗赵煦与他合作,毫无疑问能够节省不少的力气。

 不过,如果辛弃疾如今所处的时间,是另外两位皇帝的话,那宋哲宗赵煦,就有的头疼了。

 宋光宗赵惇,有被迫害妄想症,总是疑神疑鬼。

 当初,他与二哥赵恺竞争上岗,宋孝宗选择了他。

 但是后来,宋孝宗却宠爱赵恺之子,不同意将他的儿子赵扩立为储君。

 主要原因还是宋光宗赵惇的儿子赵扩天性懦弱,宋孝宗认为他不适合继承皇位。

 但是宋光宗赵惇却认为,父亲宋孝宗赵昚对他儿子的太子之位以及他的皇位都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加上皇后生性妒悍,不停地离间宋孝宗与宋光宗,使得宋光宗赵惇病情进一步恶化。

 面对着朝局动荡,迫于无奈,大臣们联合太后拥立了宋光宗赵惇太子赵扩上位,史称宋宁宗。

 不得不说,宋孝宗的眼光确实不错,赵扩确实是不堪大用。

 宋宁宗赵扩时期,主战派再次占据短暂的上风。

 于是,宋宁宗便开启了如同儿戏一般的“开禧北伐”。

 在开战之初,朝中就有不少的大臣反对,认为现在不是时候。

 但是宋宁宗赵扩却铁了心的想要北伐。

 最终,“开禧北伐”不出意料的失败了。

 后来,为了与金国和谈,宋宁宗赵扩纵容皇后与礼部侍郎,将主战派的韩侂胄杀死,首级送到金朝求和。

 在宋宁宗赵扩的此番动作下,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总的来说,宋宁宗赵扩没有一点皇帝的才能。

 在用人问题上摇摆不定、正邪不分,没有一点决断力和战略眼光,国事常依赖臣僚意见,导致权臣专权。

 如果摊上宋光宗,宋宁宗这么两位大爷,那宋哲宗赵煦就有的头疼了。

 “店家,如今是淳熙十四年。”

 “淳熙十四年吗……”

 张泊打开手机,开始查看起淳熙十四年究竟是哪一年。

 很快,他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淳熙十四年,是公元1187年,是宋孝宗执政的晚期。

 得知这个消息的张泊为宋哲宗赵煦送了一口气。

 既然是这位“南渡诸帝之首”的宋孝宗赵昚,那宋哲宗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想来只要宋哲宗赵煦与宋孝宗赵昚见上一面,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稼轩居士,其实,我这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

 “好消息?”

 “其实在你之前,已经有宋朝之人来过此地了。”

 “店家,你说已经有宋朝人来过了!”

 肉眼可见的,辛弃疾的脸上露出了极为欣喜的神色。

 “没错,来此的是两个朝代,一个是元符二年,一个是建炎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