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足利义满(第2页)
得知这个消息的他,在永乐皇帝登基之初,便派人前往朝贡。
面对他的朝贡请求,永乐皇帝要求他清除倭寇。
这对他而言自然没什么难度。
于是就在三年前,明朝派遣使臣来到日本,赐予他“日本国王”金印一枚,允许他以属国的名义进行朝贡贸易。
自此,日本就成了明朝的藩属国。
而如今,明朝时隔三年,再度派使臣来到日本,又会是什么原因呢?
“可知明朝此行带了多
少人马。”
“据明朝先头部队所言,此行明朝出动了三万人。”
“三万人……”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足利义满,也感觉到压力山大。
八年前的应永之乱,他集合细川氏、京极氏和赤松氏数家之力,才勉强凑足了三万余人。
结果,明朝此次出动的水军就有三万人。
而且,他可是知道,这三万余人可不是明朝的全部实力。
三年前,在兵库津所看到的那幅旌旗蔽空的场景,即使到现在,他都还历历在目。
足利义满的感慨并未持续多长时间。
对于现在的他而言,首要问题便是要搞清楚,明朝携带着如此多的兵马来日本是干什么?
倭寇都已经被他解决了。
明朝应该犯不着如此兴师动众。
难不成是想对日本动手?
可是这也没道理啊。
三年前不动手,三年后成为藩属国再动手?
“明朝先头部队可曾说明此番来日本的目的。”
“将军,并未告知。”
“嗯……”
足利义满并未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仿佛早有预料一般。
“将军,我们接下来……”
“即刻备马,我们立即动身。”
“是!”
几日后,兵库津。
作为日本第一大港的兵库津,今日热闹非凡。
一支庞大的明朝舰队,正在驶进兵库津。
虽然兵库津号称日本第一大港,但是实际上,面对着大明如此庞大的舰队,兵库津根本容纳不下。
因而,大部分船只就只能停靠在海面上。
在舰队前往,为首宝船的甲板上,正有两人手持望远镜,注视着岸边翘首以盼的“日本国王”足利义满以及其身后的一众人员。
其中一人身材挺拔,面如冠玉,正是已经来过一次日本的郑和。
另一人身着一身黑色裟衣,脑袋上并无寸缕,其乃是永乐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道衍此行跟着郑和来东瀛的目的很简单。
一方面是由他来主导接下来与日本的交涉,好挖好坑让日本跳。
另一方面,自唐朝鉴真东渡以来,佛学便在东瀛流传开来。
道衍此行还想看一看,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日本的佛学发展到了何种的地步。
“道衍大师,港口那居于首位,身着黄色裟衣的僧人,乃是三年前册封的日本国王,前幕府将军,日本的实际掌权者源道义。
而根据店家给的资料上的说法,其名为足利义满。
他身后之人,名为斯波义将,乃是足利义满的左膀右臂。
在斯波义将身后,则是足利义满的两位子嗣,幕府现任将军足利义持以及其弟足利义嗣。”
已经来过一次的郑和,为道衍介绍起在港口等待之人的名字。
道衍一边用望远镜进行着观望,一边频频点头。
在来东瀛的这些日子,他熟读了店家给郑和的那些资料。
东瀛的制度与中原的制度可谓是完全不同。
中原的最高掌权者是皇帝,而东瀛的掌权者则是幕府将军。
幕府这一词,在中原王朝倒极为常见。
本意是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将军出征使用帐幕,所以称之为幕府。
后来,就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
但是东瀛的幕府,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东瀛的幕府指的是由一群名为武士之人所建立的政权。
在幕府制度下,日本名义上的天皇并无实权,实权都是由征夷大将军所掌握。
而在店家给的资料中,他还发现了一件瞠目结舌的事情。
幕府制度存在了近700年。
这什么概念。
七百年的时间,全是由幕府的将军所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