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121 第一波影评(第3页)

剧本改动最大的地方,其实是齐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倔强不甘到后来被同化、再到觉醒……齐笛在电影中的个人发挥非常充分,流着泪的主角、崩溃的主角、绝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齐笛哭戏”这个词条甚至上了热搜。

 

在这个词条下方,则是营销号们对齐笛演技的无限褒扬,什么“影帝级别的发挥”、“贴近现实而有张力的演技”、“引起共鸣的眼泪”。

 

陆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骗到多少钱#

 

事实证明,国庆档果然非同寻常,在轰炸般密集的营销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泪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亿票房。

 

上映之前,《泪之歌》曾靠预告小小出了回圈。

 

预告下方,有如今已过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经历困扰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说自己想到那时候依然会流泪,虽然已经逃离了父母,每年却都有亲戚批评他不孝,指责声潮水一般向他涌来,逼着他体谅父母。

 

“父母没有错,但小时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吗”

 

还有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的女生的留言。

 

《泪之歌》是为数不多为这群人写的故事,在剧组发布预告后不久,这群人一边留言,一边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

 

作为一部成本不够高的电影,《泪之歌》的预售数据在国庆档排在中等,首日票房也不算差。

 

然而,这些因自身经历选择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的观众们,看过成片之后,却产生了自己“被骗了”感受。

 

郭颖语不是第一个想吐槽《泪之歌》的观众。

 

《泪之歌》官博下方有一条热评,来自一位买了第一场票去支持电影的观众,她说,她以为她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一个自我拯救的故事。

 

《泪之歌》里的角色,很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但主角至少应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我坐在电影院的意义,屏幕上闪现主角父母的脸孔时,我仿佛和困扰我十多年的噩梦重遇了,他们很像我的父母,让我惊恐,让我畏惧,现在的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我自己清楚,年少时的那段经历在我身上开了一个洞,这个洞很难愈合。”

 

“我以为《泪之歌》会以噩梦终结收尾,但它没有,甚至我觉得,它在嘲笑我之前十多年的努力。”

 

“看完《泪之歌》的这天下午,我又开始吃抑郁药……”

 

这条热评收获了上百条留言,点赞和转发都很多,可《泪之歌》剧组却不会容许这种“恶评”在首页存在,直接动手删除了。

 

但——官博毕竟只有一到两位工作人员负责。

 

工作人员删评的速度再快,终究挡不住这些汹涌而至骂电影“诈骗”的留言。

 

《泪之歌》导演忍不住露面发声了,有张治珍这位大前辈的教训在,导演自然不会没脑子地喷观众没有品味不懂艺术,只说“人生充满着遗憾和残酷,面对困境,有人走出来了,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我们应该允许这两种结果同时存在,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对立面。”